初中初二

關於暗示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97W人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關於暗示

陶淵明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中這第一段,已經營造了一個充滿迷離想象的氣氛,一片迷霞錯錦的桃花上似乎漂浮着薄而透明的霧氣。漁人前行,這纔來到了仙源勝地。然而漁人離開桃源時,桃花並未出現;桃花的消失,不也暗示着後來漁人“不復得其路”嗎?桃花,便是這奇美神話中標誌性的暗示了。

暗示,可以是一個聲音,一個手勢,一個景物,一個眼神;是一種符號和意象。它昭示着懸念,它結束了平淡,它開創了傳奇。李白似乎心有靈犀地吟誦出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便是這整篇《桃花源記》的精髓。

之所以《桃花源記》傳誦不息,不僅在於它現象離奇,更在於它提出了美好的社會理想:田園風光、小農經濟、自給自足、安居樂業。這便是後來人們提煉出的“空想社會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原始農耕的倒退。它代表了廣大農民羣衆厭惡戰爭、愛好和平的意願。然而這種暗示兼諷刺的手法,當時東晉末年的統治者們,恐怕承擔不了這麼重的希冀吧。至此,這篇《桃花源記》便也成了一個歷史的暗示了。

在《桃花源記》中,漁人的行蹤經歷了“進入、作客、離開、迷失”的過程;而細想,每一個王朝不也是這樣的嗎?首先是建立政權;其次國家昌盛,海晏河清;然後國道中落,權力式微;最後政權覆滅了。歷史是螺旋性上升的輪迴。沒有哪一個王朝建立時不曾流血成河替天行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鏗鏘誓言猶在耳;沒有哪一個王朝興盛時不曾信誓旦旦仁政爲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諄諄教導銘於心;沒有哪一個王朝中落時不曾如宮門上剝落的紅漆,“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胡笳悲音隨風飄逝;沒有哪一個王朝覆滅時不曾如秋雨中零落的枯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江山不再,離恨萬種。《桃花源記》是歷史的黑暗預言與輪迴。無論是東晉南北朝,是隋唐五代,還是後來的宋遼金,元明清,大概沒有哪個王朝,可以逃出這清晰如漁人一般的宿命。

綿延不絕的桃花,依然在歷史的腥風血雨濁酒清淚中,起起落落,明明滅滅。大概那只是文人臆想中可以摘到的鏡中花,可以觸摸到的水中月,藉此自我麻醉罷了。大國的夢想,迢遙如天邊的海市蜃樓,給你希望,卻又追尋不到。這纔是暗示真正的可喜與可悲。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消極地沉湎於醉生夢死中。更多的人,前赴後繼、至死不渝地去追那天邊的幻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忽而想起另一個瑰麗奇美的神話:夸父追日。夸父追逐太陽,臨死前他的手杖化成了一片桃林,那片桃林也許就是桃花源的那片桃林吧。它永遠在那縹緲的仙源勝景裏召喚我們,暗示我們:希望,總在路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