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精選12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18W人 

篇一: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精選12篇)

南巖四村位於沂源縣大張莊鎮西北9公里,地理位置偏僻,是大張莊鎮9個省定貧困村之一。鄉親們都窮怕了,想致富卻沒致富的好門路、好項目。20XX年10月,新上任的南巖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趙衛禎扛下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重擔

“脫貧致富不是喊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趙衛禎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6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的錢包漸漸鼓了起來,村集體也有了收入,村裏的面貌也煥然一新,提起趙衛禎,村民都豎起大拇指。

勇挑重擔,做羣衆致富的領頭雁

如何帶領村民儘快脫貧致富奔小康,這是上任伊始趙衛禎考慮的最多的一件事。爲了改善羣衆生產生活,他多次與大張莊鎮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溝通,尋找適宜本村發展的產業道路。幾經篩選,他決定,村裏要自己造血!如何造血呢?南巖四村有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南巖有一處神奇的山泉,村裏人叫南泉。南泉存在的歷史,上可追溯至明朝初期。站在泉邊靜聽,地下會有轟轟隆隆水流而過的聲音,不見其形,但聞其聲,成爲一大盛景。因爲有着清甜的泉水,村裏種植的果蔬也非常清甜。

於是,趙衛禎選定了以大棚種植爲主的果蔬產業,發展黃瓜、西紅柿、辣椒等十幾種果蔬和油桃樹爲主的林果業,改變單一模式,發展多種經營,初步形成了一條適合本村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

產業定了,要想規模化種植經營管理,需要流轉土地,集中建設大棚。村裏原先有河田地300餘畝,栽植的全是楊樹,因栽植面積大、樹木不成材,幾乎整片地處於荒蕪狀態。趙衛禎想流轉這部分土地發展春季大棚。通知發出去了,可羣衆持有等待、觀望的態度,遲遲不予響應。

爲了爭取羣衆支持,趙衛禎帶領村兩委幹部、小組長、黨員村民代表,一趟一趟地到羣衆家中做工作。可是很多老百姓年齡大了,思想保守,寧肯守着這幾棵楊樹,也不敢流轉土地,發展更有經濟效益的大棚。村裏的貧困戶公光貴大爺家,趙衛禎一趟一趟地去,幫着打掃衛生,維修電器,在他跑到第7趟的時候,公大爺說道:“行了,你也別有事沒事的來俺家了,河田地裏的楊樹,你們砍了,去建大棚吧。俺這個老頭子就光等着拿分紅了。”

此後,羣衆紛紛響應,經過3個月的不懈努力,將楊樹全部伐掉,村裏與30多戶家庭年長或者無勞動的農戶簽訂土地轉讓合同,由村集體統一收回再承包,兩者利益共享。

緊接着他又提出成立品牌經濟生產合作社,打通生產銷售各環節不協調問題。村裏註冊成立了“山東聚民果蔬專業合作社”,按照“基地+貧困村+貧困戶”的運營方式,切實增加貧困戶收入。

現在的南巖四村一共有冬暖溫室大棚150個,越夏蔬菜棚130個;116米、寬12米的高標準冬暖大棚3個,大棚管理房80個,佔地80餘畝的藕池48個,共佔地600畝的溫室大棚產業已經初步成型。趙衛禎帶領村民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

創先爭優,做夯實基礎的領頭羊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羣衆看黨員、黨員看支部。”要想真正幹好村裏的工作,第一要有一支團結、堅強、有凝聚力戰鬥力的好班子,第二要有一支真正能服從兩委班子領導,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的黨員隊伍,第三要有一支發揮正能量,不論村裏大事小事都能夠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的村民代表隊伍。趙衛禎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結合“三會一課”、主題黨日、晨間微課、農民夜校等活動,帶着黨員幹部“集中講堂深入學、流動課堂靈活學、網絡課堂經常學、一線課堂實踐學”。通過堅持學理論,全村黨員幹部凝心聚力、實幹擔當的精氣神不斷提升。

他非常注重黨員發展工作,每年積極發展優秀的年輕人入黨,爲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爲了提高無職黨員“上崗”能力,他突出抓好中青年黨員實用技術的培訓,優先在黨員中扶持和發展重點專業戶、科技示範戶,讓他們成爲農業科學技術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充分發揮黨員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邀請農業專家現場指導,讓頭腦靈活的年輕黨員到外地取經;利用秸稈還田措施,減少蔬菜對化肥的依賴,注重種植技術投入,提高單產質量。做好農藥標準化噴灑,生產綠色有機無公害蔬菜,打響了綠色品牌。同時,引導無職黨員成爲“發展經濟的領航員、政策法規的宣傳員、科學技術的輔導員、勤勞致富的信息員、矛盾糾紛的調解員”,進一步帶動黨風、民風的根本好轉,促進農村的穩定和發展。

一心爲民,做服務羣衆的老黃牛

“自己的家業自己創、自己的家園自己建。”趙衛禎帶領黨員幹部憑着一股真心爲羣衆辦實事、謀發展的勁,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加大對特色品牌基地設施的投入,爲蔬菜品牌發展提供客觀物質條件。積極籌措資金,加快水電路設施改造,投資20萬元,安裝2臺變壓器,架設600米電纜線,滿足村子的用電之需;修築渠道1000米,打大口井,改善了已有80個溫室大棚的生產灌溉條件,爭取到100萬元用於南泉水源地保護項目,有效解決了制約蔬菜基地發展的困境;投資40餘萬元,修路3000米,2條生產路、2條街道路全部硬化,既改變了村民出行難問題,又解決了過去蔬菜生產運輸銷售的瓶頸問題。

“以前,路上、田裏、河裏到處都是垃圾,特別到了天熱或者下雨的時候味道特別難聞,家家戶戶吃完飯都關起門,誰也不想出門,而且道路狀況非常差,一下雨路面就泥濘不堪,簡直無法下腳。現在好了,村莊的每個角落都乾淨清爽,大家忙完了一天都會到路上散散步,而且因爲有了水泥路,就算下雨也沾不到半點泥。”說起如今的南巖四村,羣衆個個都是豎起大拇指,讚不絕口。

從曾經的“髒亂差”到如今的“滿眼淨”。南巖四村採取專業隊清理和大型機械作業相結合,清理陳年垃圾、雜草堆,拆除亂搭建及危舊房,道路建設也在有序的推進,真正打通了羣衆生活的“幸福路”。如今的南巖四村實現了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衛生潔化、環境優化,羣衆對村幹部的信任度及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村風民風也有了較大改觀。

如今,說起趙衛禎,在南巖四村沒有人不豎大拇指的。趙衛禎個人被評爲“沂源縣優秀共產黨員”。大張莊鎮南巖四村也在他的帶領下先後被評爲“沂源先鋒基層黨組織”“五星級黨組織”。

篇二: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在桓臺縣,有個家喻戶曉的五金市場。近三十年來,來自桓臺、高青、濱州乃至張店的客戶絡繹不絕地來到市場上採購種類齊全的五金配件。這個市場就位於桓臺縣新城鎮城西村,村書記吳樹峯則被人親切的稱之爲五金書記。

吳樹峯從20XX年12月至今,任新城鎮城西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他秉持着帶領城西村民走上小康路的初心,一方面積極提高村集體收入,提升村民福利;另一方面又大力開展村級文化大院建設,開展文體活動,城西村的各項事業上了一個新臺階,村民也從村莊發展中得到了實惠。

發展集體經濟,提高羣衆福利是目的

8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張田路旁的五金市場的村委辦公室時,吳樹峯書記正忙着爲業戶發放門牌號。

據瞭解,這個五金市場從1992年建立,不斷擴大,現佔地180畝,集市攤位達200個,主要經營普通鋼管型材、鋼板、五金配件等,品類繁多齊全,是目前淄博市最大的五金市場。吳樹峯擔任城西村黨支部書記以後,以五金市場爲抓手,提升村容村貌,發展村集體經濟,將城西村從村莊規劃混亂、五金市場管理無序糾紛不斷變成了市級美麗鄉村、五金市場管理有序帶動集體增收。吳樹峯同志帶領村班子接手五金市場管理辦公室,下大力氣一戶一戶做工作,解決了很多市場管理的遺留難題,規範市場發展秩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現在的市場比以前整潔了許多,路旁都安上了路燈。”一名商戶對記者說。

城西村老百姓也真正得到了村集體發展的實惠,城西村民的居民醫療保險全部由村委負擔;60以上的老年人每季度發放的生活補貼;口糧款每人每年1000元;全體村民發放1000元的春節福利。市場規範了,產業發展村集體富了,老百姓也因市場務工經營腰包鼓了,對比村莊近年來的發展變化羣衆交口稱讚。吳樹峯告訴記者,每年在村民福利待遇上的支出有180多萬元,就連村民的自來水都有補助,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逐年提高。

提升基礎設施,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是根本

記者走在城西村的街道上,這裏路面整潔、路旁連一根雜草和垃圾都沒有。“還是在村裏住着舒服,以前的髒亂差的情況得到了徹底地改變。每到週末,在城裏工作的村民都紛紛回來度假。”一名村民驕傲地對記者說。

在村中央,一處佔地12畝的文化大院已經建好,這裏包含漁洋書畫協會、籃球場、五人制足球場、健身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場所。大院門口張貼着呂劇演出的通知,依託文化大院,城西村村民自發成立“夕陽紅”俱樂部,每週三週六都會開展呂劇排練學習活動。“城西村有豐富的漁洋文化資源,戲馬臺遺址位於城西村,羣衆富了口袋也要富腦袋。”吳樹峯對記者說,爲了轉變村民們的思想觀念,不久前,他還帶領黨員和村民代表到附近優秀的村莊學習。

爲了讓村裏變得更美,城西村村委還制訂了“特殊”的管理辦法。村委將黨支部分爲4個組,每個組帶領相應的黨員羣衆對各自家門口的環境衛生進行清掃管理,每月對各組的成績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有現金獎勵。“總是排名靠後的就坐不住了,每天一早,各組組長就會準時出現在大街小巷上。”吳樹峯說,這個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隨着村內道路硬化、“巷巷亮”、市級美麗鄉村建設等工程,城西村環境發生了大變化。

攻堅克難,貫徹落實任務在前列

20XX年,因爲國家環保政策的變化,五金市場內的商戶需要補辦環評手續。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吳樹峯行動起來,他第一時間協調商戶,穩住商戶信心,同時協商確定統一尋求第三方環評公司,集體辦理環評手續的辦法。吳樹峯一面積極協調商戶整治環境衛生,一面跑前跑後協調準備相關材料,最終五金市場內的30多家大型商戶成功辦理了環評手續。協助辦理環評手續,推動完成環境整治後,淄博市五金市場蓬勃發展,市場商戶繳納的租金佔到了城西村集體收入的70%,同時市場也極大地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20XX年3月開始,城西村下決心對五金市場進行高標準路域整治,多年經營陋習導致環境髒亂,涉及商戶多,整治易反彈。這些難題吳樹峯書記親自一個一個解決,率先在新城鎮打響違建拆除市場整治“第一槍”。經過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張田路兩側的經營店鋪現在煥然一新,五金市場內部乾淨整潔,路域整治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多次承接縣現場會介紹經驗。吳樹峯書記話不多,工作細心,羣衆的任何事都操在心上,羣衆說有書記在,啥事也能辦好。

20XX年面對突如其來的颱風利奇馬,吳樹峯和村“兩委”成員連夜成立一支10餘人的抗洪搶險應急小分隊,在守護好老百姓安全的同時,主動請纓隨時待命,鎮黨委政府一聲令下,馬上投入到裝沙護堤的戰鬥一線,得到了黨委政府的表揚和鄰村新立村村民的點贊,20XX被表彰爲“桓臺縣優秀共產黨員”。

20XX年春節,新冠病毒防疫戰打響,自1月26日村內進行封村設立勸返點開始,吳樹峯每天都在勸返點和志願者一起24小時值班,雨雪無阻,羣衆都爲好書記守護平安點贊。

既富村民口袋,又富村民腦袋,這是吳樹峯的目標也是初心。上任以來,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扛起責任,踐行着諾言,在村支書崗位上書寫着動人的故事。

篇三: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54歲的王生龍是慈利縣通津鋪鎮長峪鋪村黨總支書記,23年前,31歲的王生龍從上一任村黨支部書記手中接過“接力棒”,挑起擔子,秉承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扛起“小康旗”,快速進入“新角色”,鉚足幹勁爲村民幹實事、幹好事。

在長峪鋪村見到王生龍時,他帶着黨徽,正坐在村部的便民服務大廳值班值守,爲村民解疑答惑。每週,王生龍都會到便民服務大廳坐班值守,爲羣衆服務,化解困難,用行動回饋村民的信任。

23年前,王生龍在村裏開着一家百貨超市,當着小老闆,過着滋潤的小日子。因爲年輕,爲人勤懇,1999年被選舉爲新一任村黨支部書記。當選後,王生龍關掉自己的百貨超市,轉換角色,開啓長達二十多年的“奔跑”生活。

火車跑的快,全靠車頭帶。上任後,王生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村裏的基礎設施問題。歷史上的長峪鋪村是一個交通堵塞、嚴重缺水的地方,在這裏流傳着一句“滴水貴如油”的俗語。爲了解決這一困難,王生龍帶領支村兩委跑項目,找資金,尋求上級部門支持,最終引進了山泉水,完成了道路硬化,解決了村民的心頭“愁”。

只要肯幹,就窮不到餓不着。解決了村裏的基礎設施問題後,王生龍開始挖空心思,想點子、找路子,利用現有資源盤活村集體經濟,提升老百姓收入。

20XX年,王生龍依託紅色資源,利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長峪鋪人建造紅旗渠、千畝梯田等感人事蹟,開始建設村史館,開發打造紅色旅遊休閒基地,成功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參觀旅遊。

在村黨總支書記王生龍的帶領下,現在的長峪鋪村青山綠水、樓房林立,村民富裕起來了,經濟發展起來了,20XX年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近20萬元,村民人均年純收入突破1。5萬元,開啓了一方新天地。

通津鋪鎮長峪鋪村黨總支書記王生龍:

作爲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我覺得我們心中時刻要有黨,有人民羣衆,只有人民羣衆說我們好,纔是真的好,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我們的人生價值。

篇四: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業成不忘桑梓情,毅然返鄉促振興

遊凱凡,仙霞鎮盤樟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而在去年夏天,他還是深圳雲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CEO。細細翻看他的履歷表,從他的經歷就能看出他的不凡:2003年入伍,2004年獲得軍區司令部嘉獎,2005年獲得團優秀士兵稱號,同年退伍後赴杭州創業,擔任杭州國聖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7年後,又來到深圳創立了雲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爲什麼回村工作?”當被問到爲何放棄一手創立的公司選擇回村任職時,遊凱凡這樣說到,“這些年在外打拼,雖然積累了一些幹事創業的經驗,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作爲土生土長的盤樟人,我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能回到家鄉,爲村裏辦些實事,實實在在的帶着鄉親們一起提升點收入。”

響應召喚,辭別城市回家鄉

20XX年盤樟村“兩委”面臨換屆,因爲班子年齡結構偏大,平均年齡將近50歲,急需補充年輕的新鮮血液。爲了解決此項問題,仙霞鎮黨委提出回引盤樟籍外出創業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的想法。在物色意向人選時,原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謝建平第一個提到的,就是遊凱凡。這個名字一提出來,便得到了村“兩委”的高度認可:“這個年輕人很好!在外創業都不忘記支援家鄉,要是能請他回村任職,肯定會盡心竭力,更何況他在外面創業見多識廣,能把先進經驗帶回村來,對村裏以後的發展好處可是很大的!”

在剛收到回村任職的邀請時,遊凱凡還有些楞怔。在認真思考過後,他鄭重做出“回鄉參選”的決定。但他的家人朋友卻大多持反對態度,家人甚至埋怨道:“你這就是頭腦發熱做的決定!”“在這裏好好的,工作也舒心,爲什麼要回到那個偏僻的山村去做個奔波操勞還常受到誤解的村幹部?”面對家人的不解,他總是說“村裏需要我,我是回去建設家鄉的。現在國家在大力推動鄉村振興,總有一天,我們村裏的日子也會過得和這邊一樣好!以後啊,回村建設的人肯定更多,我只不過是打個前站罷了!”說服了親朋,他迅速交接完公司各項事宜,毅然地踏上了回村的路。

信守承諾,用此真心換真情

自回村開始,遊凱凡的生活變得充實而忙碌。因爲從未有過基層工作的經驗,他對於農村工作,大多還是一知半解、霧裏看花。作爲村“兩委”班子的“預備役”,他成爲了盤樟村沒有薪資的“編外人員”。白天,他跟在村幹部後面上戶走訪,熟悉瞭解村民的生活狀況,學習工作方法;晚上,他伏在案頭,對照以往的文件和材料自學業務知識,熟悉村務村情。

在發表競職演講時,他這樣說道:“村裏很多人都是看着我長大的,大話我也不會講,如果我能當上村書記,我一定竭盡所能,幫助村發展得更好,把大家的事當作我自己的事,大家有什麼困難,我一定盡力幫助。”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上任伊始,遊凱凡就將困擾村民多年的路燈問題列爲新一屆“兩委”班子的“開門一件事”,但當第一階段的亮化工程基本進入尾聲時,有的村民提出意見“爲啥我們組的亮化路段少些?大家都要一樣纔是!”。可這樣一來,村裏原有的十萬元預算就不夠了,村“兩委”內部也有了不同的意見。作爲書記,遊凱凡最終拍板,“做!要搞就要搞好,超出預算不要緊,只要是真正爲羣衆辦實事、辦好事,這錢就值!請大家放心,我一定會幫着村裏把這錢賺回來!”遊凱凡的果斷決策不僅讓他在村“兩委”班子裏有了威望,也贏得了不少羣衆的支持。

盤樟村有一戶困難羣衆,因爲負擔較重,生活態度較爲消極,經常要求市鎮兩級出資幫扶。遊凱凡得知後,時常帶點米麪等生活必需品上門與他談心,幫助他去除消極情緒,鼓勵他再次創業。一開始,該戶的配合度並不高,但在遊凱凡的堅持下,他終於被打動,自己提出要發展事業。遊凱凡又自費資助了該戶部分雞苗和種子,並提前幫忙聯繫了銷售渠道。短短半年,這家人的日子已經是蒸蒸日上,生活態度也有了大的轉變,對村裏的工作更是十分支持。

與此同時,他還注重發揮村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號召黨員同志積極扶貧幫困,參與公益事業。因爲他的身體力行,黨員羣衆都深受感動和鼓舞,對他的信任程度也是越來越高,大家都說他“雖然年輕,但是辦事可靠”。

多措並舉,紅色鄉村煥新顏

除了解決好羣衆反映突出的各類問題,如何帶動當地發展是盤樟村亟待破解的一個課題。可作爲一個山坳子裏的偏僻鄉村,如何才能拓寬路子,切實壯大村集體經濟呢?在熟悉瞭解村裏情況後,遊凱凡敏銳地發現,村裏的各項工程建設,都是外包給其他工程公司,而且很多公司在施工時還需要進行磨合,有時做出來的東西和村裏設想的還有差別。經過認真思考研究,遊凱凡提出了由村集體經濟出資的方式,註冊一家工程公司,承接村裏村外的工程項目,這樣不僅可以壯大村集體經濟,也可以節約工程的成本和時間。爲了贏得黨員羣衆的贊同,遊凱凡利用工作之餘的閒暇時間,認真收集整理材料,運用大量數據把成立公司的好處和發展前景濃縮成了一份彙報材料。這項提議很快就在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2022年3月,紅韻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於前期準備充分,公司一成立就立即承接到了項目,到6月底,已累計承接價值70餘萬元的工程,成功創收8萬餘元,並順利與即將落戶盤樟的企業就總投入100餘萬元的房屋改擴建項目達成合作意向。

作爲寧國第一個黨組織誕生地,近年來,盤樟村紅色旅遊產業蓬勃發展。如何將文旅農旅有機結合,打響“紅韻盤樟”品牌,遊凱凡也在積極探索新的路徑。“我們的農特產品多,不如直接收購村裏的農特產品,村裏可以自己依託電商平臺做銷售,在給村裏增加集體收入的同時,帶動村民一起致富。”憑藉在外創業的豐富經驗,遊凱凡果斷提出進軍電商產業,推動地方特色農產品銷售的發展思路。

在多次外出考察和商談後,遊凱凡積極推動紅韻工程有限公司和慈溪仙人球傳媒、寧國千秋食品等兩家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打造電商直播點。作爲信息時代的新興產物,發展電商經濟在很多黨員羣衆眼裏都是神祕又高不可攀的。爲了用事實打動大家,遊凱凡帶領村“兩委”幹部,在端午節試着生產銷售了一批糉子,沒想到這個實驗大獲成功,短短一個端午節,營業額就達到了8萬餘元。村民都豎起拇指:“這個書記好!他的頭腦活,主意多,可能幹了!不僅幫助我們解決難題,還能帶領我們提升收入!”

現在的盤樟村,雖然看起來和以往區別不大,但是已經開始在爲將來的快速發展積蓄能量。“這只是第一步,我們的路還很長!盤樟是個很美很好的村,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大家知道她的美,她的好,帶着她走向廣闊的未來!”說到盤樟村的未來,遊凱凡充滿了信心。

篇五: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趙先鋒,男,40歲,五龍口鎮留村人,任留村黨支部書記。

一名80後的農村黨支部書記,曾經8年的軍旅生涯錘鍊了他堅強的意志,10年的苦難創業磨鍊了他倔強的性格。2018年,他棄商回鄉幹起了爲民服務的事業。三年多來,他始終銘記初心和使命,發揮領頭雁作用,積極帶領黨員幹部以身作則,以羣衆感受爲導向,切實爲民辦事,將家鄉面貌煥然一新,將原本的“落後村”變成了聞名的“明星村”,市、鎮榮譽不計其數,2019年被評爲市級文明村,2021年被評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

一、紅色文化引領村莊發展

他注重挖掘紅色革命文化,建設村史館,以紅色基因推動黨組織建設,開展“村史館裏講黨史”活動,讓村民記住這片被鮮血澆灌的土地和被信仰染紅的村落,以紅色精神推進黨建高質量發展。他開創黨員聯戶、黨員積分管理制度,確保基層黨建工作有溫度、有力量。高質量黨建的引領下,村莊治理呈現新局面,不到一年時間解決了困擾村集體20餘年的清欠問題,統一回收流轉土地450餘畝,復耕改造土地200餘畝,村集體年增加收入60餘萬元,村莊風清氣正,各項工作蓬勃發展,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二、文明聚魂建設美麗鄉村

他堅持以問題爲導向,將鄉村治理中急需解決的問題與“星級文明戶”認領工作相結合,以文明創建促進民風轉變,以文明創建助理鄉村治理。在“星級文明戶”認領工作中,他創造了“5+X”認領模式深受全村歡迎。491戶常住戶,戶戶參與“星級文明戶”創建,“十星級文明戶”達426戶,佔全村總戶數的86%。在羣衆努力“認星”、“追星”、“創星”、“保星”的過程中,文明意識不斷提升。“星級文明戶”認領創建和常態化管理,給村裏帶來了三大變化,一是村民文明意識提高,房前屋後以及庭院衛生明顯改觀;二是村矛盾有效化解,羣衆主動參與村級管理,擔心影響評星情況;三是村兩委工作作風優化,爲民辦實事力度增強,凝聚了黨心和民心,形成黨羣同心共謀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多彩文化增強羣衆幸福指數

他注重羣衆精神生活需求,用豐富的文化活動增強羣衆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組建了“沁河魂”鼓隊,堅持訓練和演出,連續三年登上濟源春晚舞臺。二是開展好傳統節日宣傳活動,持續開展端午節“我請媽媽吃糉子”活動、重陽節慰問活動、春節文藝演出。三是開展好廣場文化活動,舉辦了“共和國故事會”、“羣衆大合唱”等活動,愉悅了精神,更增進了感情,促進了交流。四是榜樣引領形成崇德向善新風,每年公開表彰道德模範、好媳婦、好婆婆、好兒女、優秀退役軍人、十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文明志願者等鄉村榜樣,並在文化牆公示,讓村民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榜樣的力量,引領全村崇德向善。

四、“一約五會”讓村民自治規範有序

在他的帶領下,村裏成立村規民約徵集小組和“五會”組織領導小組,廣泛徵集羣衆意見,形成切實可行、人人遵守的村規民約。按照羣衆推薦、黨支部把關,選聘“五會”組織負責人,由各村民小組長、羣衆代表協助實施,村監委會和“五會”成員負責監督實施過程,併爲“五會”成員頒發證書,調動大家參與村務工作的積極性。探索推行“村民議事日”制度,定期開展線上線下議事協商,對村集體發展規劃、重大事項、村民反映強烈的公共事務問題進行協商,實現“羣衆反映問題有渠道、羣衆參與村務有平臺、解決問題糾紛有效率”的民主管理局面,協商事務60餘項,真正實現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基層治理機制,村民自治規範有序,人民生活安居樂業。

獎勵情況

2020年被評爲“濟源市平安建設優秀基層幹部”

2020年被評爲“濟源市鄉村振興先進個人”

2021年被評爲“濟源市優秀共產黨員”

篇六: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唐霜作爲一名“90後”共產黨員,她毅然放棄在縣城創辦經營多年的培訓機構,回到家鄉洞溪鄉樂莊村,成爲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隊員。20XX年,在村民的一致好評聲中,唐霜當選爲樂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成爲一名“永不走的工作隊員”。

沿着一條20多公里的狹窄山路盤旋而上,來到洞溪鄉樂莊村,在樂莊村村部,一位扎着馬尾正在忙碌着的姑娘映入眼簾,她就是唐霜,樂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洞溪鄉樂莊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唐霜:

當做決定回村的時候,我心裏也很忐忑,也很擔憂,作爲一名零經驗的年輕女幹部,自己到底能不能幹下來?能不能得到村民們的認可?一直是我心裏的一個疑問。最後讓我選擇留在村裏的主要原因是,在疫情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給“90後”黨員的一封回信,這個讓我特別震撼,作爲樂莊村本地的人,我應該回到自己的家鄉,建設自己的家鄉。

回到家鄉後,唐霜主動向村上的退休幹部、老黨員“取經”,走家串戶與村民們談心、拉家常,瞭解村情民意,盡己所能爲有困難的村民提供幫助。上任不久,唐霜便迎來一件棘手的事情,20XX年,樂莊村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時留下的烤煙種植基地未給農戶清理乾淨。唐霜瞭解情況後,挽起褲腳,擼起袖子帶領村“兩委”下田爲農戶清理烤煙地。

洞溪鄉樂莊村黨支部委員葉波:“作爲一名“90後”的女書記爲民辦實事,我非常敬佩,真切感受到這位女書記不是“做做樣子”,而是能吃得起苦,霸得起蠻。”

怎樣才能解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富起來?這是唐霜最關心的事情,她積極謀劃,借鑑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出一條適合樂莊村的“線下+線上”發展模式。“線下”積極拓展村級集體項目,與縣政府辦駐村工作隊一道想辦法、謀出路,通過尋求專業技術支持,採取“村集體八統一,培管農戶七承包”的經營管理辦法,讓幾乎已經荒廢待毀的50畝鳳凰李產業重新煥發生機。“線上”藉助互聯網的東風,依託黨支部這一載體,謀劃成立“樂在樂莊”品牌,助力農產品銷售,探索出一條“黨建+電商”的富民路子,20XX年通過抖音、微信等平臺獲取信息,幫助村民銷售大米一萬斤、米酒五千斤、辣椒一千斤,大大提高村民家庭收入,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鳳凰李種植農戶唐興鋼:“唐書記確確實實是爲老百姓辦實事,鳳凰李要不是唐書記這樣做的話,哪有現在這樣的成績。”

在樂莊村,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村民家中,處處都有唐霜奔波的身影,作爲一名年輕的“90後”村黨支部書記,唐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用實際行動踐行着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在不斷地爲民服務中茁壯成長,在基層這個大舞臺上奮力譜寫屬於她的青春之歌。

篇七: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從濱萊高速高青岀口處往東500米,是淄博市高青縣唐坊鎮名楊村,以前村裏還有不少土坯房,小水灣旁是村裏的垃圾山,村裏道路也沒有硬化,有車經過時總會掀起一陣揚塵。

如今,村裏的土坯房不見了,建成了嶄新的黨建文化廣場,黃土路變成了水泥路,把戶戶通了起來,村後的水灣去年投入5000斤魚苗,“龍蝦根據地”已經“拔地而起”,引進的項目也在有序推進……

小村莊如何實現大變樣?村民們說,這一切的變化,都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延會多年來的實幹與擔當。

不負村民信任,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

唐坊鎮名楊村是一個合併行政村,轄中楊、楊李、方家三個自然村,分別坐落於濰高路南北兩側,全村487戶,總人ロ1285人,村民大多務農或是外出打工,收入來源單薄。

20XX年,時任中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的楊延會被推選爲名楊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上任之初,楊延會就立下了一個目標:不辜負村民的信任,帶領大夥兒過上好日子。

俗話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在楊延會心裏,只要肯下功夫,就沒有幹不成的事。

20XX年初,爲發展村集體經濟,楊延會藉助名楊村交通優勢和水資源優勢,開始大力推進“名楊驛站”項目。“這個項目,實際上是依據咱們村三面環水的優勢,同時藉助縣水務局平原水庫項目,開發利用名楊大灣。”楊延會說,項目落地後將建設成“東、中、西”三個“100畝”無公害蔬菜瓜果生產基地,打造集龍蝦養殖、餐飲住宿、果蔬種植、採摘觀光、休閒垂釣、水上樂園等爲一體的鄉村休閒驛站。

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找對路子。如今,紅瓦白牆、河湖相連、5000斤魚苗投進了魚塘、驛站的規劃已經慢慢成型……站在魚塘邊上,楊延會笑着指了指蹦起的草魚,“今年估計就能有收成了。”

談起改造之初,楊延會說自己最感謝的,還是無條件支持他的村民們,“我們多次組織召開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商討村內項目具體細節,並邀請了山東宏信建設工程諮詢有限公司對工程一期項目進行可行性評估。村民們也比較認可,積極參與,我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

目前,“名楊驛站”一期工程“四合院”已經投入使用,由村黨支部領辦成立的“高青名楊農作物種殖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260畝,高標準蔬菜大棚項目將馬上實施,“淄博名楊旅遊發展有限公司”也在正常運轉。“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後,將大大增加村集體收入,屆時,村民們也能定期分紅,這也是我近期最大的願望。”楊延會意味深長的說道。

改村貌樹新風,創建學習型文明鄉村

作爲村裏的“領頭雁”,楊延會不僅關注大夥的“錢袋子”,也在鄉村文明新風創建上下了不少功夫。從積極爭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建設新型文化廣場、黨建文化長廊,到先後硬化道路3000餘米,配套排水溝,再到建設籃球場、健身活動場,配備健身器材,村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的是水泥路,用的是太陽能路燈,沒事還能到廣場上遛一遛……現在,咱們日子過得很舒坦!”臨近中午,72歲的耿振興正騎着三輪車回家吃飯,路過文化廣場時和楊延會親切地打了招呼。

穿過籃球場,走到宣傳欄前,楊延會說,如今的“優秀學子榜”也是名楊村文明創建工作的一項創新。近年來,名楊村走出了20多名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大學生,其中包括20XX年高考全縣理科狀元宋天成。

“一人影響一家,十人影響一村,年輕人是希望,是未來,我們一定要將好的東西發揚光大。”這話是楊延會對全村人說的,也是對自己說的。

楊延會深知,只有不斷學習,增長知識,解放思想,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履職盡責。“作爲一名有十幾年黨齡的黨員,我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代表着黨的形象,都會對身邊羣衆產生影響。”於是在工作之餘,楊延會擠出時間學習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學習業務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論和業務水平。隨着網絡信息化的不斷髮展,他認識到不懂計算機就等於是文盲,就不能融入社會,於是,他自費報名了成人自考,學習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專業,並順利畢業。

現如今,在楊延會的鼓勵下,在優秀學子的影響下,名楊村尊重知識、積極進取、文明向上的氛圍越發濃厚。

事事關心戶戶走訪,做老百姓的貼心人

平日裏,楊延會總愛到村民家裏“串門”,和大夥坐在一起,聊聊家常,聽聽他們的想法,但凡村民有啥問題和困難的,不論大小,楊延會都全力解決。

“知道俺們家裏情況特殊,我一個人照顧生病的孩子,前兩天就把村裏廣場綠化的工作交給了我。”村裏的低保戶王大娘告訴記者。在一次入戶走訪中,楊延會了解到自家的情況,需要照顧生病的女兒,就把村廣場的綠化工作交給了她,“一次幾十塊錢,有了收入還能照顧女兒,我這心裏暖呼呼的。”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這是楊延會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作爲市人大代表,20XX年至20XX年期間,楊延會先後向人代會提出了關於平原水庫建設、加大財政支持硬化村內衚衕、實施原山大道北延至濰高路工程等多項議案,並得到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肯定、支持。

民風淳樸、道路寬敞、黨旗飄揚……名楊村在楊延會的領導下,先後獲得“省級平安家庭示範村”“市級文明村”“市級環境衛生整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也先後被縣委、縣政府授予“百優創建”先進黨組織、優秀服務型基層黨組織等。

“這麼多年下來,我已經跟大傢伙連在一起了,他們好,我就好,他們高興,我纔開心……”楊延會說,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他纔剛剛走出了第一步,未來的5年,10年,他還得繼續闖,繼續探索,讓大傢伙臉上的笑容更燦爛。

篇八: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張召龍,男,1985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專學歷,20XX年3月當選沙河店鎮楊召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縣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楊召村位於沙河店鎮政府西南3公里,與高邑縣搭界,全村共有663戶,2142人,現有黨員53人,20XX年村“兩委”換屆後,張召龍團結帶領村“兩委”一班人堅持以黨建爲引領,着力抓服務、抓發展、抓治理,推動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抓隊伍建設,增強凝聚力戰鬥力。嚴格執行村幹部坐班值班等工作制度,規範落實村級日常管理制度,講政治、立規矩、正風氣,“兩委”班子運行順暢。以“三會一課”爲抓手,充分利用黨員遠程教育網絡系統,切實抓好黨史學習教育和黨建、業務知識學習,不斷提高黨員思想政治素質和服務羣衆的能力。

重調查研究,積極辦實事解民憂。聚焦羣衆“急難愁盼”問題,制定“開門一件事”待辦清單。針對羣衆反映村莊偏僻、攝像頭少、存在安全隱患問題,在主要路口安裝攝像頭19個,提升了羣衆安全感;針對河道行洪將村東槐河河道公路沖毀,給村民出行造成了極大困難問題,村黨支部積極跑辦爭取上級資金58萬餘元,對漫水路重新硬化,埋設5排水泥管道,切實解決了村民的出行問題。

拓增收路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XX年村集體收入36萬餘元。其中對新到期的176畝沙荒地通過縣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進行競價承包,實現承包收入近35萬元。同時,不斷拓寬增收渠道,通過爲村內的河北飛龍家禽育種有限公司提供用工、車輛等各類信息和協調相關事宜,每年收入服務費1。5萬元。

建美麗鄉村,開展人居環境大整治。以“淨化、綠化、美化、亮化”爲目標,以縣鄉觀摩拉練爲動力,多渠道籌資,全方位動員,深入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0XX年累計投入16萬元,清理田間路兩側雜草和村內垃圾300餘方,街道小廣告30餘處,拆除私搭亂建6處,疏通了村東常年堵塞的排水管道、新建2800平米的村民健身廣場,爲羣衆茶餘飯後增添休閒娛樂健身好去處。

促“三治融合”,推進基層治理規範化。與時俱進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強化自治基礎;全面推行“兩會一團”工作機制,建立了村情懇談會、鄉賢議事會、道德評判團,不斷夯實農村高效組織動員的羣衆基礎,培育村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進一步提升了村黨組織領導力凝聚力號召力;積極開展民法典知識宣傳,常態化開展以案釋法教育,羣衆法治觀念日益增強;深入推進“一村一警務助理”工作,聘請兩名警務助理積極參與治安防範、糾紛調處、警情上報、法治宣傳、服務羣衆等工作,切實發揮了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作用。

作爲一名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他用十足的幹勁和看得見的成效贏得了羣衆的廣泛認可。未來,他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忠誠履職、擔當實幹,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羣衆在鄉村振興路上奮力譜寫新篇章。

篇九: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心繫於民,美麗鄉村黨旗紅

配強領導班子。按照“思想政治素質好、發展帶動能力強”的要求,配強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3歲,學歷均爲大專及以上(含在讀)。健全學習制度。加強學習型黨支部建設,採取集體學習與個人自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不斷提高村“兩委”班子成員的政策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強化黨員作用。通過“黨建領航、黨員引領、幹羣攜手”,充分發揮黨員幹部一線攻堅標兵作用,對全村90餘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全面參與疫情防控、防汛抗洪、美麗鄉村建設、矛盾糾紛調解、網格化管理等工作,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造福於民,增收致富發展快

黨建引領,創新發展思路。形成以現代農業旅遊休閒相結合,電商線上銷售爲發展方向,以蔬菜種植家禽家畜養殖和林果業等綠色食品爲主,以水稻、苗木等經濟作物爲輔的產業結構,幫助脫貧戶發展特色種養殖業,送技上門,帶動脫貧戶年人均增收3000餘元。投資400萬元建設小李莊智能聯動溫室大棚項目,帶動增收涉及相官村在內周邊五個村脫貧人口259戶431人,戶均增收1000多元。村企聯建,實現發展雙贏。推深做實“一抓雙促”工程,與安徽省金華萃食品有限公司、滁州市光威有限公司開展村企聯建工作,以“遠教+專家”帶動羣衆致富、“村部+公司”發揮輻射效應、“平臺+電商”搭建產業集羣、“基地+培訓”助力脫貧攻堅的“四+”模式走出一條“以企帶村、以村促企、村企互動”的振興路,實現了20XX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50萬元。長遠謀劃,拓寬合作渠道。緊緊抓住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建設新局面,拓展更大的區域合作。與南京市永寧、大埝、雙城等社區已達成共建,明確項目合作,預計未來五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每年以20%的速度遞增。

根植於民,攻堅克難羣衆安

織密安全網。村組是農村疫情防控的主戰場,村“兩委”班子以村爲家、勇挑重擔,組織500多名黨員、志願者和各村組組長包片、包戶、包人,堅守在“疫”線。利用短視頻和照片記錄志願者們的辛苦奉獻,向社會弘揚抗疫精神。築牢堤壩牆。防汛防洪期間,村“兩委”幹部密切關注天氣、降雨、水位變化,及時研判汛情發展趨勢,提前部署撤離、管控等措施。黨員先鋒隊加大了巡查力度,第一時間趕往黃青圩段,排查淤堵,幫助導流,確保全村江湖安瀾、平穩度汛,確保全村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擴大服務圈。開展“舉旗幟·送理論”宣講系列活動,組建由村幹部、村級好人、致富能手、“五老”、“鄉賢”隊伍等組成的“小板凳宣講團”,宣講黨的大政方針、惠民政策。圍繞環境整治、助老扶幼、助殘濟困、科普宣傳等內容,常態化開展“送戲下隊”、“悅享閱讀”等主題志願服務活動,使現代鄉風文明深入人心。

惠及於民,改善環境生活美

淨化到位。環境衛生保潔實施市場化運作,每個村民組聘用2-3名保潔員負責村莊環境清理工作,按照“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運轉方式對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引導村民自覺改廁改圈,完成“五清一改”集中整治,村莊環境乾淨、整潔、明亮。綠化到位。投入約100餘萬元對村莊及村民房前屋後開展綠化植樹和管理工作,村莊道路兩側綠化帶完整,村民集中居住區內綠化美化到位,栽花種樹,四季有綠。亮化到位。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普通路燈200盞,定期維護保養設備保證正常使用,基本達到村內道路照明無死角,村莊夜間閃“明星”。美化到位。通過繪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移風易俗、文明新風等文化牆和設置公益廣告,打造景觀節點,潛移默化引導村民自覺美化居住環境,提升羣衆滿意度和幸福感。

篇十: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碧草如茵,繁花盛開,整潔的居民生活區裏,道路寬闊筆直,幼兒園、衛生室、文化廣場、幸福院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夜幕降臨,霓虹燈五彩斑斕,在村委投資興建的淄博大地知青博物館廣場,伴着音樂品嚐着特色飲食,或者即興舞上一曲。這就是灃水鎮張一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給我們帶來了福音。現在我們張一村環境美,村民富,人心齊,生活已經不輸城裏。這樣的好生活要多虧我們有一位好支書——趙乃民。”村民們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心聲。

務實奮進,打造幸福張一

20XX年,曾經擔任過村委會計、村主任等職務的趙乃民當選張一村黨委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面對着舊村改造、發展集體經濟等多項難題,趙乃民當衆表態:“我是個共產黨員,一定帶領村民們一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張一村的建設發展上,爲羣衆脫貧致富想辦法、找路子,讓張一村越來越美,越來越強,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

張一村大街是貫通張一村南北的交通要道,由於多年失修,路面高低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積水難走,羣衆多有怨言。爲了根治這一狀況,讓羣衆滿意,20XX年,趙乃民多方奔走,爭取到村莊道路連片整治項目資金50餘萬元,又自籌資金30餘萬元,對張一村大街進行了徹底整治,如今的張一村大街,夜晚燈火通明,霓虹燈閃爍,與新通車的昌國東路互聯互通,成了村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與此同時,三個生活區都進行了大規模美化、綠化,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向過去粗陋的農村生活環境徹底告別。

夏日的淄博知青博物館,綠樹陰濃,鮮花盛開。記者到博物館採訪時,趙乃民正在知青博物館放映廳與相關設計人員進行探討,對這一空間展陳進行調整,改造成“黨性教育體驗基地”,讓更多的人可以在這裏受到紅色教育。

作爲一家村集體投資建設的以呈現知青艱苦奮鬥歷程的博物館,淄博知青博物館名氣越來越大,與之相關的餐飲、生態旅遊等產業也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村裏基礎建設搞好了,集體經濟必須要上一個新臺階,讓村民收入不斷提高,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趙乃民的身上,有着共產黨員爭做先鋒的拼勁。

20XX年,趙乃民帶領村委一班人確定了穩定工業園發展,推進農業開發的發展思路,對全村土地進行了流轉。以知青文化爲載體,投入300餘萬元,建設了“淄博大地知青博物館”,並計劃以此爲核心,打造一個佔地800畝的生態旅遊休閒觀光基地,建設餐飲、採摘、觀光、娛樂等項目,爲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如今,這一思路已經初見成效,開始釋放效益。

心繫百姓,引領鄉村新風

與同齡人相比,趙乃民的一頭白髮很是引人注目。這位作風乾練、雷厲風行的村支書有着一顆心繫百姓的“暖心”,每一個花朵一樣的孩子,每一個老人的生活保障,每一個村民的衣食住行,他都記掛在心。

生活園區建起了幼兒園、幸福院,老人孩子有了去處;文化生活各項保障也不能落後,圖書館、文化廣場、醫務室、警務室相繼落成。爲了保障村民飲用水衛生,村裏建起了4處純淨水站,免費爲羣衆提供乾淨的直飲水。村內60歲以上老人建立村級養老保障金,最高每人每月補貼400元。每到中秋節、春節、老人節,村民都會領到一份暖心的福利,享受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

在脫貧攻堅行動中,張一村主動作爲,成立“扶貧幫扶基金會”,率先完成現行扶貧標準農村人口脫貧任務。

“新農村的新除了新在樓房環境,還新在思想、新在文化。”趙乃民對農村文化建設十分關注,積極引導村民移風易俗,樹立現代文明新風貌。

在趙乃民的推動下,村裏先後開展“立家訓、樹家風”、“最美家庭”、“文明示範戶”評選系列活動。積極推行紅、白公事改革,修訂完善了“張一村紅、白理事會章程”。婚事新辦,喪事從簡,移風易俗,廢除陳規陋習,全村統一管理。不請客,不擺宴,工作人員一律工作餐,村民紛紛拍手叫好。

近年來,趙乃民先後受到多次嘉獎,入選20XX年“淄博市優秀共產黨員”,20XX年度被淄博市人民政府評爲“第四屆淄博鄉村之星”,個人和張一村得到的榮譽數都數不清。面對記者,日夜爲村民操勞的他笑了:“張一村一定會越變越好,鄉村振興路上,我會一直和村民們攜手前行,因爲我是共產黨員,是‘領頭雁’。”

擔當作爲,一心爲民爲公

20XX年,趙乃民當選爲區人大代表。盡職盡責,履職擔當,他時刻懷揣着一份爲民爲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依法履行代表職責,爲人民代言,深入羣衆調查,廣泛聽取羣衆意見,爲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他先後提出了“昌國路建設”、“學校教育環境改善”等多個提案,得到了上級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被評爲區優秀人大代表。趙乃民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對工作兢兢業業,對人民高度負責,認真實踐着“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的崇高信念,一心爲民爲公,贏得了廣大幹部羣衆的信賴。

20XX年春節期間,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平靜的生活。疫情當前,在趙乃民的帶領下,張一村全體黨員幹部與廣大村民一起,衆志成城,守護家園。村黨委不少同志大年初一就回到了工作崗位,初二全體黨委成員恢復正常上班。

張一村地處昌國路沿線,光是連接昌國路的路口就達到4個,爲確保疫情防控無死角,他組織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對張趙大街路口、怡香家園家園路口、北苑小區路口進行了全面封閉,全村只走一個路口。路口位置,鮮豔的黨旗迎風飄揚,由黨員志願者服務隊和村民組成的隊伍白天兩班倒,24小時值班,在出入口向百姓發放倡議書,耐心,反覆宣傳疫情防控重點和注意事項。

同時,發揮黨員聯繫戶作用,村民代表積極響應,用電話微信對本村外來人員進行逐戶排查。對排查出的從湖北迴淄人員居家隔離,直至警報解除。

爲確保值班人員健康,村裏在村出入口設置了集裝箱小房子,供大家晚上值班使用。村黨委和黨員幹部的付出感動了村民,村裏的村民多次給工作人員送來方便麪、火腿腸。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大家的心緊緊地貼在了一起。

“正是有了趙乃民這樣一心爲公的好支書,我們才過上了好生活。跟着這樣的領頭人,我們放心,日子有奔頭!”村民這樣告訴記者。

在趙乃民的帶領下,張一村先後獲得“省級文明村”、“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村”、“山東省歷史文化展示工程示範點”、“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先進村”、“山東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村”、“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村”、“山東省工友創業園”、“市級衛生村”、“淄博市農民教育培訓基地”、“新農村建設小康示範村”、“市體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成爲遠近聞名的文明村、示範村。

“作爲一個村支書,就是要真心實意想村民之所想,帶着感情爲老百姓工作,一心一意幫助老百姓改善物質和精神生活。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工作信條,也是我今後永遠不變的堅持。”趙乃民的一席話既是他的心聲,也是他一直以來備受村民愛戴的答案。

篇十一: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機器響,機器響,馬達轉,馬達轉,爐窯火紅烏金閃,集體那個富了,不忘做呀做貢獻……”。7月15日,記者伴着村歌《請到俺奎三來看看》走進了淄川區崑崙鎮奎三村。

奎三村距離淄川區政府十三公里,作爲曾經的市級經濟百強村,歷來以經濟強村和新農村建設聞名。

奎三村從村歌開始,唱響了美麗鄉村建設,唱出了鄉村經濟。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村歌一經唱響,便贏得了奎三村人的共鳴,村民們唱着自己的歌,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問起這自豪從何而來,村民們有着這樣的共識:“多虧了能幹的孫啓鋒書記。”

今年63歲的孫啓鋒,1976年高中畢業回村工作,1988年任奎三村村委會主任,1996年任村黨委書記至今。40多年來,他以拼搏實幹的精神,帶領着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硬是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變成了“全國文明村”。他本人先後獲得淄川區十佳優秀村居書記,淄博市“優秀村黨支部書記”,淄博市勞動模範等多項榮譽。

轉型突圍,探索村莊致富路

改革開放前,奎三村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土地貧瘠,村民生活困苦,加之位於老工業礦區,地下水鹼性強,無法灌溉農田,全村人的吃飯都成了問題。

得益於資源優勢,改革開放後,奎三村響應國家發展經濟“有水快流”的方針,在集體經濟乏力的實際情況下,村“兩委”鼓勵支持村民集資開採地下煤炭資源。村裏的新煤井很快建成投產並實現盈利。

“當時村裏靠着挖煤和賣煤,窮山溝變成了‘金窩窩’。”孫啓鋒表示,這樣單一靠挖煤謀發展的方式,曾讓奎三村名噪一時。截止1989年,村集體利潤年收入近900萬元。

靠煤井使集體有了錢後,除了正常的提高村民的工資收入和福利待遇外,奎三村並沒有把全部資產分淨吃光。孫啓鋒始終認爲資源是有限的,國家也不可能讓這種狀況發展下去。

基於這樣的認識,孫啓鋒帶着村“兩委”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後,根據村裏的實際情況,他最終提出“由地下到地上”的轉型發展模式,充分利用地下資源優勢創造的經濟價值,新上地面項目,爲全村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面對不理解的村黨員幹部和村民,孫啓鋒與他們講道理擺事實,最後統一了意見。

思路有了,孫啓鋒帶領着村“兩委”和村民們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在他的推動下,幾年間,淄博福琛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淄博奎星陶瓷材料公司等多個大型企業在奎三村相繼落地。全村形成了以包裝印刷、石油機械等多個產業門類的經濟發展格局,創造年產值上億元。

產業轉型升級成功,奎三村的經濟發展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民主評議,村裏事村民說了算

創業容易守業難。孫啓鋒深知奎三村走的是集體發展的路子,搞集體經濟就不能有私心、謀私利,必須要有一套制度來管人管物,這樣才能取得村民的信任,贏得民心。

爲此,他從抓班子入手,制定了“民主評議黨員幹部制度”,對村“兩委”和村企業管理人員的各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細分量化,每季度組織村民對照相關工作進行無記名的方式打分評議。

“評議分數低於90分的村‘兩委’和村企業管理人員,只給予發放基本工資,並責令在村代表大會作出深刻檢查。”孫啓鋒表示,村幹部和村企業管理人員主要的任務還是爲村民服務、爲村級建設發展服務,如果不認真接受黨員和村民監督,就容易出問題,村幹部和企業管理層做的好不好,村民打分評議說了算。

如今,在奎三村,村官要看村民“臉色”行事。政績不佳,亮相很尷尬。

“村民給我們打分我們都願意,提提意見,想想下季度怎麼幹,挺好。”奎三村黨委副書記孫豐光表示,有了這個“打分”制度,我們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只有你真心對村民好,大家纔會說你好。

有規矩,成方圓。正因如此,奎三村至今保持着村民沒有發生一起集體越級上訪事件的記錄。

心繫民生,打造奎三幸福圖景

“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纔算富,只有羣衆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我才能心滿意足。”孫啓鋒經常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如今的奎三村,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將軍樓,一幅幅寓意含深的牆畫,省級規範化幼兒園、實驗小學、文化活動廣場……處處彰顯着奎三人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風貌。

這些變化無不傾注着孫啓鋒的心血和汗水。

自1996年開始,村集體先後補貼3000餘萬元,新建二層別墅樓52戶、多層住宅樓15棟,實行水、電、暖、通訊、有線電視等設施的統一配置。

20XX年,投資200餘萬元,對村內全省第一家農民公園進行基礎設施升級改造,鋪設大理石地面、粉刷牆面、張貼宣傳標語。

近幾年,村裏先後投資50萬元建起3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投資600餘萬元,高標準建起了省級規範化幼兒園、實驗小學;對考入大學的學生實行每次1000元的助學補助,對全村的道路全部進行了水泥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美化;對全村200多名55歲以上的老人給予每月50至100元的生活補助;70歲以上的老人給予200至300元的生日禮金。

“我們村莊現在建設得跟城裏一樣,住着舒坦,生活幸福,男孩子找媳婦也容易,這可多虧了孫書記。”談起村莊的變化,正在農民公園內聊天拉呱的孫大娘豎起大拇指說道。

孫啓鋒不僅專注村莊的建設發展,對社會公益事業,更是不遺餘力,親力親爲。

20XX年,村民常瑞芝因不慎摔傷造成腿部骨折、大腦損傷,他的家屬是先天性腿部殘疾,上初中的兒子患有腎病靠透析維持生命。突發的摔傷,讓這個原本就負債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這時,身爲村黨委書記的孫啓鋒站了出來,除了捐款2000元外,還幫助他家裏辦理了低保和大病醫療救助,安排其妻子在村裏的機械廠上班掙工資補貼家用。

此外,孫啓鋒每年都組織村“兩委”班子到鎮上的敬老院進行走訪慰問,還在希望工程中資助了山區的兩個孩子,同時還資助了廣西的一位少數民族女孩上了大學。多年來無論是在賑災捐款,還是在各項慈善活動中,總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先後捐款捐物10萬餘元。

小愛延伸到大愛,他有着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境界。

如今,63歲的孫啓鋒依然青春不老,工作在基層第一線。回憶起自己4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歷,他說:“作爲一名有着40年黨齡的老黨員,能一直在一線爲羣衆幹實事、做好事,我覺得很幸福!”

篇十二:2022優秀村黨支部書記事蹟材料

張華:富民強村路上的“領頭雁”

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秀麗雅緻的“德法”廣場,如詩如畫的公園,古香古色的長廊,整齊劃一的樓房……走進四寶山街道辦事處甘家村,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勾勒出這個幸福新村美麗動人的畫卷。

“日子越過越紅火,張華書記帶領我們一起幹!”問起甘家村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村民們異口同聲。

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早先甘家村是典型的傳統農村,經濟底子弱,村裏破舊,2003年划進高新區,雖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由於管理不善,村裏始終沒有經濟收入來源,村民的日子依然抓襟見肘。2009年7月張華臨危受命,就任甘家村黨支部書記,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服從和服務於黨和人民的需要,是張華一直所遵循的。帶領全村脫貧致富,不僅是個腦力活,需要深謀遠慮和獨到的眼光,同時更是個良心活,要公道節制,懂得換位思考,張華心裏有桿秤,時時把握着這兩者間的平衡。

上任以來,張華始終保持着最初敢想敢幹的勁頭,創新思路、謀求發展,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爲村居工作的“首要工程”。首先,在張華的帶領下甘家村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調整改善經濟結構,建設了佔地300畝的農業觀光采摘園,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結構、構建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同時,也爲城市居民接觸自然、體驗農村生活以及觀光休閒等創造了一處可觀、可遊、可憩的場所。而後,甘家村又註冊成立淄博珉萌工貿有限公司,在原產業基礎上,投資150餘萬元引進先進的紙箱生產線,拓寬經營範圍,增加了紙箱製品的生產銷售,並與新華醫療、好妯娌等多家單位簽署了業務訂單。爲提升村民用水質量,20XX年底甘家村裏投資700餘萬元,在沂源縣南魯山鎮勝家莊建設山泉水廠一處,於今年6月22日設備正式調試運作。

釋放經濟效益,提速振興步伐。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村集體收入每年增加了大約300萬元,村民每人每年分紅3000元。

讓村民的生活“享”起來

“村裏70歲以上的老人都住進老年公寓,一天費用才6元錢,要求子女每個月必須看望老人,同時繳納老人的生活費,不能代繳。村裏還免費爲老年人辦理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外出公交卡等,逢年過節或生日還發補助,這幸福生活美得很。”入住甘家村老年公寓的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說道着。老人們津津樂道的老年公寓是甘家村20XX年投資1000餘萬元按高標準規劃建設的,於20XX年重陽節正式投入使用,老年公寓設有餐廳、活動室、棋牌室、書畫室、衛生室、義務理髮室、康復中心,是淄博市兩家五星級敬老院之一。

此外,村民的生活也是張華牽腸掛肚的“要緊事”,爲解決村民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甘家村率先建立了甘家村便民服務中心,成爲高新區第一家村級便民服務大廳;20XX年建成了生態蔬菜園,村民吃上了新鮮無公害的綠色蔬菜,在桓臺縣果裏鎮鳳鳴村承包70畝土地,養豬、養雞,搞養殖產業,村民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豬肉和雞蛋;安裝淨水系統,每位村民每月免費領取四桶飲用水;爲村裏的學生配備兩輛校車,並聯合社區學校爲孩子們開設了“四點半課堂”,免費提供安全健康的學習場所,切實解決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投資1000餘萬元建立甘家幼兒園;三八婦女節、六一兒童節、父親節、母親節、九九重陽節對特定人員予以補貼,村民年均生活費和節日補貼約4000元,60歲以上老人年人均發放各類補貼達6000元……

一項項惠民舉措讓村民拍手叫好,村民的幸福指數也逐年提高。局面打開了,人心收攏了,鄉親們都對張華豎起了大拇指:“張書記就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引領者!”

讓村民的思想“強”起來

“美麗鄉村不僅要美在物質上,更應該美在精神上,只有‘內外兼修’,才能真正讓鄉親們享受到發展成果。”張華告訴記者,甘家村通過打造主題公園的方式,將過去說教式、灌輸式教育向文化薰陶、感性共鳴、理性思考、寓教於樂、自覺接受等新方式進行轉化,讓羣衆在生活、娛樂和休閒中受到法治道德薰陶、接受法治道德教育,真正讓法治融入羣衆生活、進駐羣衆心裏。

張華所說的“主題公園”是投資800餘萬元分別建設的法、德文化和韶華公園3處主題公園。法治文化主題公園投資200餘萬元,是我市第一家綜合性法治文化基地,建設了“法治文化公園”、“法治文化廣場”、“法治文化大道”、“法治文化街衢”等景觀,大力弘揚“崇法”、“尚德”、“向善”、“敬老”的法治文化和傳統文化,成爲遠近聞名的法治教育文化品牌,向外界展示了新農村建設的良好風貌。道德文化主題公園投資200餘萬元,以中華傳統建築及雕塑、石刻、木藝等形式,集中展示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規範。分德治文化長廊、德治文化地雕、雷鋒雕塑、“德”雕塑、淄博地域文化柱等一系列景觀節點,爲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甘家,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潤的道德滋養。爲進一步培養青少年愛黨愛國意識,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在德治文化公園東側,甘家村投資400餘萬元,建設了佔地面積15餘畝專屬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韶華公園,整個公園分爲“領袖囑託區”“少年英模區”“中華英模區”“紅色精神區”“國學文萃區”“傳統文化區”等十個主題區域,極大地加強了愛國主義教育,傳承了紅色基因。

一個只有400多戶的村莊建有3處主題公園,這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

爲進一步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生活,甘家村還精心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修建了文化廣場、老年門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室、塑膠跑道,同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專門組建了文體團隊,每逢重大節日都會組織文藝演出,並開展各項體育比賽項目,豐富了廣大羣衆的精神生活。

村書記是富民強村路上的“領頭雁”,甘家村在張華的帶領下,先後榮獲了“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敬老文明號“全國無邪教村”“省級文明村”、“山東省生態文明村”“省級優秀交通安全“淄博市理論宣教基地”、淄博市“時代先鋒”單位、市“時代先鋒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