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消失”的文化作文

本文已影響 11.68W人 

當我們在課堂上背誦“日月忽其不淹兮”時,注重的早已不是其中的文化內涵。

“消失”的文化

現在的我們背誦詩文只是爲了名句,只是爲了考試中名句填空,背誦優美的文章只是爲了提高作文水平。即使在悽美的宋詞,再深遽的語句也很難觸動我們的心靈了,因爲我們已經很少去品味了。

現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我們,把各種事物的使用價值發揮的“淋漓盡致”。而這些文化傳統也大多成爲我們生活中的工具。我們運用這些文化提高我們的分數,語言的措辭。偶爾說幾句“之乎者也”來修飾我們的語言。注重物質生活的我們,已很少關注其中的精神內涵。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追求所謂的“精神生活”。書店中排名首位的網絡小說虛名構造的勵志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能發生在幾十個人身上。還有網絡報紙上的八卦醜聞。充斥着我們生活的,還有各種非主流的青年,他們把中國的文化作爲娛樂和消遣。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些小視頻。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劉、關、張三個人去隆中拜訪諸葛亮。在大雪之中去了兩次都沒有見到,第三次諸葛亮終於被他們的誠心打動,去給他們開門。這時劉備的臉立刻換成一個呆滯的臉,蹦出一句話“買保險不?”看了之後肯定會感到好玩。但仔細想想,這難道不是對傳統文化的消遣嗎?與此同時,那些真正的文學書籍卻早已無人問津。或許真正的文學精神和內涵正慢慢消失。

一代科學巨匠錢學森在重病臥牀時曾對探望他的溫家寶總理問到一個問題:爲什麼現在的中國出不了大師級的人才?這個問題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很沉重……我想,也許是我們中國人只注重了文化的實用,而忽略了文化的精神。對精神事業的不重視也導致了文化的消失。畢竟只有實用性的文化是不完整的。雖然我沒有真正調查過,但我想,大師之所以成爲大師,正是因爲他們以精神追求爲樂趣,沒有讓真正的大文化內涵消失。這時再回頭想想是不是應該摒棄一些價值的實用性,讓自己去追求精神生活呢。

當我們真正開始追求精神生活之時,那些漸行漸遠的文化,就會重回我們身邊。或許我們對精神事業的追求和嚮往,能爲國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獻出一份力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