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

有舍有得方爲始終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81W人 

人類自誕下塵世以來,就面臨着各種矛盾。成功與失敗、理智與魯莽、聰慧與愚笨等等。似乎這些詞從一開始就是以對立的形式存在的,但若能參透其本質,不難發現,所有的矛盾都和只兩個字有關——“舍”與“得”。

有舍有得方爲始終作文

《道德經》中有言: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意思是,想要奪取它,必須暫時給予它,這樣一來,即使是柔弱也能戰勝剛強。這句話用現世的話來講,說的就是“舍”與“得”的關係。

貫古今,穿未來。試問哪個成功的人沒有經歷過舍與得這項選擇?十六歲的愛迪生在火車上專注做實驗時,因爲列車顛簸差點引起火災,左耳被列車員打聾,年老後又得了一身的病;司馬遷忍受宮刑飽受獄中折磨寫下了《史記》;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不張揚,不吹噓,默默投身於文學創作事業纔有了今天的成就……如果愛迪生選擇了和其他人一樣過着安逸的生活貪圖享樂的話,也就不會有“發明大王”的美譽和幾千項研究專利;如果司馬遷當時選擇了向權貴低頭換來半生苟活的話,也就不會有“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如果莫言因爲條件的艱苦而選擇了放棄寫作的話,也就不會成爲中國長久以來的諾貝爾獎第一人。

可能你會說,這些只是因爲他們有着常人沒有的天賦,普通人根本難以做到取捨分明。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可就大錯特錯了。我們將談論的範圍縮小一些。我們學生這個羣體當中,因爲懂得取捨,有人名列前茅,有人成爲吊車尾,因爲懂得取捨,很多人從幼稚變得懂事成熟。仔細想想,如果我們能在一些細節上懂得取捨,譬如將那些本不該浪費的時間用來讀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或是和朋友們談笑風生,是不是我們的人格也會因此變得不同?

這麼說來,似乎“舍”與“得”與我們每個人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父母因爲深愛着對方而願意將就自己來包容對方,同時,他們也因爲愛着子女而願意用他們的青春年華來換取我們的茁壯成長。我們作爲地球上獨立的一個個體,本可以活的瀟灑任性,但我們卻可以爲了社會的和諧懂得約束自己做一名守法的公民,說起來也是因爲懂得取捨。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社會本就良莠不齊,它允許有形形色色的人存在,也正是因爲有了不同的人存在,我們的社會纔是相融的、流通的。但如果我們懂得把握舍取的力度,不難成爲一個明道的人。條條大路通羅馬,有時候,失去了不一定是真正失去了。就像人們常說的,上帝在爲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爲你打開一扇窗。

捨得,不僅是兩種選擇形式,更是一條處世法則。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