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

情繫清明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91W人 

清明節一詞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名稱,有的稱踏青節,有的又叫冷食節……總之,有地風俗不同自然叫法上各異。但不管人情風俗再怎麼各異,清明節總要做兩件事踏青、掃墓。也許,這兩件事已多年未做了,但閉上眼,回味兒時的清明節澀澀的草清香撲鼻而來,溫潤的春風微微吹散。眼前的一切已沒有那份蕭條,新的力量似乎在不知不覺催生。一種噴薄而出的熱在心頭氾濫。瞪眼,那一瞬,應該成熟的我明白了,清明節告訴我的責任,鼓舞我,我的希望就在腳下。

情繫清明

情繫清明,是帶着希望履行責任的開始。

要說清明節,也是一個歷經滄桑的中華傳統佳節,所以也應從古說起。

穿梭於古人的街巷,四月的初旬,一個個風儒之士總會吟誦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攜一壺酒,沐浴着初春的細雨,踩着鬆軟的泥土。此刻也許這些儒士的心中有些愁緒。也有些茫然,大概那是因爲他們失意了。也許有些亢奮有些欣喜,那是因爲他們懷大志與於心,吟詩飲酒,踏着草微青的土地,放眼望去,也許沒有繽紛花色點綴,沒有鳥兒喜悅的鳴唱,但經冰雪洗禮的泥土又開始孕育新的生命。漸深漸淺的綠色,深呼吸口,那清新是如此沁透心脾,讓人看了神情氣爽。那是,不管你是失意的杜子美,是豪放的辛棄疾,是浪漫的李白,還是婉約的柳永,一種希望的熱流會涌上心頭。告訴你拋去吧!過去的悲喜。實現吧!心中的抱負。沒錯,這就是踏青的意義,淵源清明的力量。

論古,也應及今。說小,小至平民百姓家庭,每至四月五日,長輩總會攜上一家大小給祖輩們獻上一束鮮花,按祖規,燒些紙錢,然後稍上幾句“叮囑”。說大,大至黨國領導人,要說印象最深的就是當連戰,宋楚喻等領導人,跨越那道阻擋了海峽兩岸五十餘年的一條“溝”,踏上了炎黃子孫的故鄉,祭拜炎黃二帝時,扶正花帶,那一刻,都沉默了,靜靜,大家都在祈禱。再次迴響一次那份“叮囑”與祈禱,我們可以輕鬆的說一句,那只是祖輩留下的一個規矩而已,但深入想去,那是一份責任,爲小是家庭的使命,長輩的希望;爲大,是國家的使命,百姓的企盼。

回首,當那清明節漸漸轉入淡忘之時,人們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也隨之淡出……

難道,曾經奮起的民族情就這樣煙消雲散了嗎?不,這不是沉淪的年代,我們應秉着不變的信仰,毅然前行。當又一年的青草吐芽,又一年的細雨飄落之時,情繫清明,一個帶着希望履行責任的心中的暢想,將是所有中國人的共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