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家鄉的風俗作文參看賞鑑

本文已影響 9.54W人 

糉子又稱“角黍”“角糉”。糉子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可是我的家鄉---江蘇特色文化小吃,在端午節時尤爲盛行。

家鄉的風俗

在江蘇地區,糉子可是名副其實的特色文化小吃,也是端午節時必有的風俗,除了剛出生,只會吱吱吖吖的小嬰兒,其餘男女老少提到糉子都不陌生。都會"口水直流三千尺",誰不是嘴裏立刻就生出一種糯糯甜甜的感覺呢?

對於我的爺爺奶奶都是江蘇本地的人,對於這個端午節吃糉子習俗,我是從小聽到大,也體驗到大,並不陌生。

可以說糉子是端午節家家必吃的食品,也是祖祖代代傳下來的風俗。糉子用糯米制成,形狀大小各異,有三角形、圓錐形、斧頭行⋯⋯中間加入餡料。我們家鄉習慣於做斧頭型的,因爲斧頭型的寓意“代代富”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兒時的端午節最美好的,就是一家人一起包糉子,吃糉子。團團圓圓,好不熱鬧。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糉子,先買來糉葉、糯米和餡料。奶奶先把糯米洗乾淨,彷彿笑開了一朵花,邊洗還邊唱“淘米的姑娘淘大米”,把一切憂愁都拋到腦後。隨後,奶奶把一切材料擺到桌子上,我家的桌子變成了包糉子的戰場。奶奶拿起三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緊接着,奶奶舀進幾勺糯米,在把準備好的餡料放在糯米上,最後用糉葉把糉子給包裹起來,好似一個穿綠衣的小娃娃。不過包糉子這工程還沒完,奶奶緊接着抽出一根繩子,飛快地繞了幾圈,一,只漂亮的糉子就完成了。

看了奶奶這麼輕鬆就完成了,我也忍不住躍躍欲試。我拿起三片糉葉,捲成一個圓錐形,不久就完成了,我暗暗竊喜。可當我放入糯米時,糉葉就散開了。接下來的事情讓我手忙腳亂。但經過我的百般努力下,手與衣服上都弄得溼漉漉的,一個"四不像"的糉子也完成了。

我們一邊包糉子,一邊講糉子的由來,好不熱鬧!歡聲笑語迴盪在充滿了糉葉味屋子裏⋯⋯吃着自己包的糉子,香在嘴裏,甜在心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