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

歐也妮葛朗臺故事梗概作文

本文已影響 9.77W人 

沒有毒藥,沒有尖刀,沒有流血的平凡悲劇。——題記

歐也妮葛朗臺故事梗概

《歐也妮,葛朗臺》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扎克所著,是《人間喜劇》中“最出色的畫幅之一”。

主宰一切的是金錢,葛朗臺老頭的形象便充分體現了金錢的主宰力量。書中的葛朗臺老頭十分富有,卻誤讀了金錢的含義,他除了一種虛幻的滿足感,一無所獲。他對金錢吝嗇,爲金錢瘋狂,金子是唯一讓他牽掛、令他動情的東西。尤其是他臨終前仍想要牧師的十字架這一動作更是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他的貪婪和對金錢的渴望。這不禁讓我聯想到《儒林外史》裏那個怕費了燭火的嚴監生,一個想要更多,一個想再省點。

可葛朗臺仍是個悲劇人物。上帝賦予他的不過是個黑色幽默罷了,他雖富有卻不擁有,他只能守着他的財富來滿足他對金錢的渴望。就像中國古話說的:“金錢這種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像毒品於吸毒者的吸引,葛朗臺對金錢,也只是本能地、不自覺地想要罷了。或許葛朗臺原本是純真善良的,但他遇上了社會的陰暗面,變成了他從前不曾想過的,冷血拜金的模樣。

細想這一幕悲劇,它其實不僅僅講述了葛朗臺一家的悲慘,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時代的洪流很強大,可以置人於浪尖,亦可以推人至崖底。金錢取代門第成爲權力的象徵,財富的多寡成爲劃分等級的新標準,於是,對金錢的貪慾潛入人們的靈魂,散發出了銅臭。由於對社會形成這一認識,巴爾扎克把握住了以拜金主義爲核心的具有本質意義的歷史內容。人們不再信仰上帝,而崇拜起了金錢。對財富的追求,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生產的進步,又使人性產生異化,正是對金錢的貪慾,扼殺了人們的感情,冷漠成了人的面具。

周圍的人陷沒在金錢的魔沼中,被吞噬着生命。歐也妮卻像一股清流,她對待金錢的態度是與衆不同的。儘管她所擁有的財富在不斷增加,但金錢對她來說既不是一種權力,也不是一種安慰。她一心向往天國,只有聖潔的思想,過着虔誠慈愛的生活,不斷援助受難的人,她用金錢去興辦慈善事業,而自己過着節儉樸素的生活,她將金錢用在了刀刃上。巴爾扎克滿懷同情與讚美塑造了歐也妮,使人們在這個爲金錢遮蔽的黑暗社會裏尋到了一抹光亮,爲她作爲無辜犧牲者的命運而感到深切同情。

河馬不是馬,蝸牛不是牛,金錢也不是原罪。每個人對於金錢的解讀不同,所以有慈善家,也有剝削者。但其實這一家人不過是殊途同歸,都成了資本主義的祭祀品罷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