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讀後感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46W人 

篇一: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月是故鄉明讀後感(推薦20篇)作文

又是一輪坦蕩無垠,浩瀚無際的明月。溫柔的月光一點一點地融入我飄逸的思緒中,注入我童年溫馨的夢。我驀然回憶起當下的時光來,那故鄉的月,那故鄉的柳綠花紅,那故鄉的風土人情,讓我剎那間打開思緒的閘門,一種莫名的愁緒襲上心頭,吞噬了寂寞,驛動了心扉

前些時日,我亦身在故鄉,卻心於他處,今夜在這明月煥發的重生光影中,依稀嗅到故鄉的那褪盡奢華,純樸奇異的芳香,最終我彷彿重歸擁入了故鄉的情懷。詩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悠遠的思緒裏,我好像又見到那大片大片的蘆葦蕩在隨風搖曳着靜謐的黃昏,那一簇簇奇葩異草,會心的輕笑,一如往昔淡去的流年,澄澈的南湖水盪漾着層層漣漪;岸邊茂盛的白楊樹,高低錯落,或是在山道旁,在陌生的街角,蕭瑟的風掃過。紛紛飄落的是秋葉般蒼白的記憶,還有那隱蔽在樹林間的故居,在傍晚時分升起嫋嫋的炊煙,在枝葉間漂泊遊蕩。

故鄉啊,你那經春風秋雨洗禮的一草一木,你那受風土人情品味的苦辣酸甜,你那天邊皎潔的月色濃縮了我多少枯萎的記憶,純白的思念,這是無聲的歌,這是無字的稿。故居傍山,山依寥湖,那頃清冽如笙簫的雲龍湖。曲線光滑的水岸夾雜着蘆葦,雜草,以及滿地亂爬的傘形的牽牛,更多的是些不曉稱謂的野花,纏繞着這水岸,如我們的記憶就地紮根,相映成趣。

佇在湖岸,眼下的月夜變奏着旋律融化成黃昏。我彷彿看見漁舟唱晚,銀鬢麻衣的漁者撐着竹排,竹排四周緊跟着一羣矯健的魚鷹,魚鷹銜來鮮活的鯽魚,銜來漁者的生活,在暮色中,我翻然醒悟,這微雨江南的景緻怎會顯現在江北呢?故鄉的月是清幽的,是含蓄不盡的。每每明月高照的夏夜,人們三五成羣,或在庭前,或於柳下,他們說古道今,談風情,談老輩們的故事,笑語不斷,連綿如雲煙,摻和着此起彼伏的蛙聲,真不遜於欣賞一場熱鬧的歌劇。直到月兒升到柳梢頭,故鄉的大地才恢復寧靜,而這種寧靜也醞釀了我濃濃的鄉情。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在棧橋旁,我對故鄉無法割捨的依戀,卻無處停泊。只有把這些美好的情愫,寄託給那一縷清涼的晚風,寄託給這一脈晶瑩的月光吧。它會載着我厚厚重重的情思,把一襲熱忱的問候帶給故鄉那靜靜的黃河水,碧透的雲龍湖,那顫動在花瓣上的滴滴晨露,那生我養我的父老鄉親。

我用力闔上眼睛,感覺兩行淚水滑落,不眠的心臟也潮溼了。斑斕的月光滲過朱窗溢滿酒杯,月色雖然美好,我卻久久未能入眠,空長嘆這千載白雲,恍若一夢……

篇二: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八月十五晚上,吃罷團圓飯,品嚐過美味的月餅,閒聊過有趣的家事,老人、妻子、女兒都已經慢慢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而我卻因陪父親喝了點小酒,滿心地興奮,失眠了。

我輕輕地起身,穿好衣服,躡手躡腳地出了後門,來到了田野上去欣賞那聖潔的月光。夜,遁去了塵世的喧囂,田野裏充滿了寧靜與和諧。尋了一塊乾淨的石頭我坐了下來,從口袋裏拿出一盒煙,取出一隻慢慢點燃,心緒漸漸展開。

清楚地記得小的時候,家裏很不富裕,逢年過節鄰居家的叔叔總是西裝革履地帶着妻兒提着大包小包回家看望自己年邁的父母,這時我的母親總是羨慕不已,並嘮叨好幾天:“如果你們幾個中有一個像你叔叔一樣有出息我就知足了。”望着母親羨慕的眼神,我就在心裏暗暗發誓:母親,您等着,我一定會出人頭地,我一定會讓您安度晚年的。自此,爲了上一所好的初中,我在小學裏拼;爲了上一所好的高中,我在中學裏拼;爲了上一所好的大學,我在高中裏拼;爲了得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在大學裏拼。天道酬勤,大學畢業後,我如願分配到楊莊中學任教,接着我娶妻生子,生活漸漸穩定下來,心也漸漸趨於平靜。月光下,回想這些年我一個人在外打拼的日子,酸甜苦辣涌上心頭,不管怎樣,一向喜歡向父母報喜不報憂的我總算是走過來了。這幾年,我父母的身體大不如以前,週末我時常帶妻子女兒回家看看,給老人帶點生活必需品。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母親的小院內,我陪父親就着自家地裏種的菜喝點小酒,妻子與母親聊聊天,女兒與小貓、小狗玩玩,真是平凡而又踏實。

沒有了那麼多的思想壓力,我也慢慢的學着享受起生活來,我真的害怕過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慘日子。母親經常對鄰居的大娘、嬸嬸們說:“四兒最小,最貼心。”他們傳給我聽,心裏特別的感動。

我又擡頭望月,只見它徐徐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般的雲層,緩緩向上爬,不帶有任何的紛紜,不帶有任何的蕪雜。“月是故鄉明”,詩人的聲音穿過千年的白霜與夜晚,道出了我們最不容辯駁的理由:只因那是自己生命中不能割捨的牽繫,所以便固執而不悔地愛了它。

夜,漸漸地涼了。我循着來時的路慢慢地走了回去,心裏一片月光的明亮。

篇三: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英雄兒女大夢遼遠,潑墨歷史光輝新畫卷。魚水情深太陽紅,豪情敢爲天下先。爲祖國點贊,爲祖國吶喊……”耳畔響起熟悉的歌曲,不由引起思緒聯翩。自古以來,祖國源遠流長的5000年曆史底蘊,帶給中華兒女強大的文化自信。

“叮叮叮叮……叮!”當最後一顆骰子在大瓷碗裏停止旋轉,“哇!狀元插金花!”隨着大家一片呼喊聲,我如願得到了狀元。我高興得在椅子上手舞足蹈。身旁的朋友一臉羨慕地看着我,就連隔壁桌的親戚朋友都聞訊趕來爲我喝彩!大家都因爲這次博餅而興奮不已,有的激動得在餐廳裏亂跑,有的迫不及待地拿起骰子先預預熱,還有的不停地催促着大人開始博餅——都希望自己能博到一個好彩頭。中秋月圓,中秋團圓,這種盛大活動喜慶熱烈的氣氛深深感染着每一個人。

可誰又能想到,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別說閤家團員博狀元,連健康和溫飽都不知道能夠解決呢。

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祖國,在可怕的疫情下,就會有許多的生命死去,很多的家庭面臨生離死別。如果沒有強大的祖國守護着我們,哪有我們的家庭幸福安康,其樂融融。

在這次疫情中,如果不是國家的有力抗擊,我們就會像有些國家一樣感染幾百萬人。有些國家的疫情是政府不在意,人民也不在意。有些國家的疫情是政府在意人民不在意。只有我們中國政府呼籲大家待在家隔離,而中國的老百姓也積極配合政府,大家一起全力抗擊病毒,把境內感染風險化成了0鴨蛋。

有些國家的軍事科技很好,有些國家的土地很大,有些國家的商品很好,可我覺得只有中國是最強大的,是最溫暖的,祖國我爲你點贊!祖國,我爲你歡呼!祖國,我爲你吶喊!

月還是故鄉的明,人還是故鄉的親!此生無悔入華夏!來生還做中國人!

篇四: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今晚夜空,一片陰霾,沒有看到月亮,這夜空和我的心情一樣灰暗,因爲去年的中秋,我還在陪爺爺在北京度過……

去年中秋,吃過晚飯,奶奶在桌上擺滿了水果:有蘋果、桃子、葡萄、哈密瓜、獼猴桃、泰國小菠蘿……最顯眼的還是月餅:有五仁的、棗泥的、豆沙的、蛋黃白蓮蓉的,各式各樣擺滿了餐桌。窗臺上宛若鍍了銀,於是我扶爺爺下樓賞月,好圓好豐滿的月啊!遠處還有幾顆閃閃爍爍的星星,更給這月色增添了幾分詩意。

沿着通往花園的小路,漫無目的地走着。整個世界彷彿沉靜在銀色的光海里中,充滿溫馨靜謐的夜。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了花園門口,順着園中小路轉過池塘,我們坐在蘑菇亭下,整個世界在月光的洗滌下,更加情趣盎然,如畫一般。我纏着爺爺給我講嫦娥奔月故事,爺爺說這些都是他的爺爺講給他聽的,擡起頭來,仰望天空,爺爺說:“你仔細看就可以看到吳剛在砍樹”,但我怎麼看都是像爺爺一樣的笑臉。爺爺還給我講了他小時候,每逢八月十五就會下河抓螃蟹,一晚上可以抓一麻袋的螃蟹,那時的月亮更大更明亮,爺爺的臉上滿是童真……

不知過了多少時候,一股寒風吹過,我打了一個寒顫,看看灰暗的天空,心想:今年的中秋爺爺在天堂一切可安好?您的孫兒好想你……

篇五: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望着窗外殘缺不整的月亮,我想起了故鄉如玉盤般無暇的月亮。故鄉的明月有着無言的靜美。

故鄉月是那麼的圓潤、碩大,如泉水洗過般的明淨、澄澈。故鄉的月,風情萬種,適於飲茶,與君子談天論地,也適於飲酒;和池塘中聖潔的荷花共醉。適於吟歌,與鳥兒輕快的歌聲共鳴。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那時我總是好奇的想着:天上那個像大玉盤的東西是什麼,爲什麼水面上有一個一模一樣的東西。後來奶奶告訴我,那個是月亮,水中的月亮其實是天上月亮的投影,人間只要有水的地方它都會出現。我很愛水中的月亮,常常在有月亮的水邊嬉戲,用小石子去朝月亮丟去。你看,月亮被我的小石子擊中了。原本水平如鏡的水面盪漾起了水波,月亮碎成了金,碎成了滿天星。而頃刻間又復還。就像我時常惡作劇,奶奶那張永遠不會生氣的臉,正微笑地望着我。

小時候,鄉村的明月是一縷炊煙拽起來升高的,是一管竹笛聲悠悠吹圓的,是在滿天星光下揉揉掛亮的。傍晚時分,西邊的夕陽剛落下,東邊的山坡上一輪明月便爬了上來。晚飯後,奶奶坐在涼椅上,我坐在奶奶的雙腿上,奶奶摟着我,用她那因爲辛苦操勞而全是皺紋、粗糙的手拿着故事書,映着月光給我講故事。在月光下奶奶的臉顯得那麼慈祥和藹,又是那麼的飽經風霜,那麼多的皺紋彷彿是他爲家人而操勞付出的痕跡。一陣微風吹過,睏意被微風吹來,我便在奶奶淡淡的講故事聲中睡着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曾生活在故鄉的土地上,我永遠懷着一份深情與感恩,無論何時何地,我都會永遠的記住我曾在那成長的故鄉;記住愛我像蠟燭般照亮我童年的奶奶;記住那一輪亦靜亦美的明月。

篇六: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自打武漢封城,我就再也沒見過故鄉的月亮了。

從小在廣東長大的我,第一次回湖北,是去看望爺爺奶奶。媽媽是少數民族,雖然近年來定居在廣東,但祖籍仍在湖北武漢。跟着媽媽爸爸走在夜間的鄉村小道,晚風吹拂過我的臉,也給樹葉的交響樂當起了指揮。樹葉間相擦,發出的沙沙聲挑撥着我的心絃,促使我不自覺的抓緊媽媽的手。媽媽看着我,笑着說我是膽小鬼。年幼的我自然是不服的,便反駁到:“這麼黑的小路,又沒有城裏的那些路燈,當然很恐怖啦……”走過了小路,上了大道,媽媽指着天上的“路燈”說:“瞧,這可比城裏的路燈亮呢”。我看看,心裏嘀咕着,還是城裏的路燈更氣派……

到了爺爺奶奶家,趁媽媽在叩門,我就四處看看,瞧見有條小路很亮,竟不是那麼昏暗。初瞧,我還以爲這鄉間掛起了路燈,仔細一看,原來是那“夜晚的太陽”。中秋月圓之際,與爺爺奶奶一同賞月,如詩人李白所述,兒時確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天真,只不過我不喚那白玉盤,而是“夜晚的太陽”,它像路燈,卻總形單影隻,說它是太陽吧,但太陽已經早早落下歇息了。

那條灑滿了光的小道直通爺爺的小園,在爺爺的小園中,可永遠不用擔心夏夜的炎熱。奶奶手上的薄扇好似那“芭蕉扇”,喚來那徐徐的清風,吹散炎熱,時光是那麼的愜意,僅伴着月光吃月餅,從不會覺得枯燥無趣。那月光的溫度不同於太陽的光,它有一種清涼的感覺。點起蚊香,長輩間歡聲笑語,小輩們爭搶月餅或是其他小吃,抑或嘰嘰喳喳得爭辯哪一個月餅最好吃,爭辯了沒一會,上一秒因爲喜歡吃的月餅味道不一樣而爭吵小朋友們下一秒可能就笑嘻嘻的打鬧起來。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則笑吟吟地享受這愜意的時光,看着小孩子們打打鬧鬧,好不熱鬧。假如那天有霧,那用林清玄先生的話來說那便是:“到處瀰漫着霧氣,螢火蟲成羣飛過,彷彿是月光所掉落的精靈。……”

那天的月亮很明,很亮,令我記憶猶新。願疫情不在威脅到我們的健康的時候,我們三代人能重聚故鄉。欣賞這世間最明的月亮。

篇七: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月光柔柔地透過窗子,照進並不怎麼敞亮的屋子,照在牀上青年人的臉上。他似乎被這月光驚醒,睜開了眼睛。他坐了起來,望着夜空中的那輪明月,黯然神傷。

空寂、憂傷、遺憾、不捨、思念……無數的情感從他眼中一閃而過。他並非被這輕柔的月光驚醒,而是他並未睡着。

無數的煙花劃過寂靜的夜空,競相綻放着絢麗的色彩。廣場中,人們相互道着:“中秋快樂!”,打着燈籠。歡歌笑語在風中盪漾。

他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前,望着明月。不知何時,桌上多了一個月餅。月亮是那麼圓那麼明,可他覺得故鄉的月亮更大,更圓,更明。他對着月亮,溫柔地笑了:“爸,媽,又是一年中秋,兒子還是沒法回去,你們二老要保重身體啊,我給你們寄去的月餅,千萬別捨不得吃啊……”他的眼中已經噙滿了淚水。他多麼想回家,多麼想陪在父母身邊。身邊,親自對他們說這些溫柔的話。可是他不敢。他向來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情不擅長把愛與關心說出來。他一個人坐着,把桌上的月餅切成極小極小的十幾塊。

他想象着母親收到月餅時的欣喜與失落,想象着父親是如何勾起嘴角扯出一個生硬的笑,想象着他們想他的樣子。眼前逐漸模糊。他細細地咀嚼着嘴裏的月餅,就像在咀嚼着自己的心。

“叮叮叮……”手機的信息提示音不合時宜的響了起來。他木納的點開微信,看着朋友們一連串的祝福,淡然。他將手機丟到一邊,思緒又一次飛回了千里之外的家。

“鈴鈴鈴……”手機又一次響了起來,他急忙擦乾眼淚,狐疑地看着屏幕上的“陌生來電”,按下了接聽鍵。“喂,您好。”他冷漠地問候道。

“兒啊……”一個熟悉的聲音像是當頭一棒,就這麼砸中了他。“媽,媽媽……”他哽咽着喊道,淚水再次奪眶而出。

我不知道他是誰,他不過是千千萬萬離家遊子之一。他們身處異鄉,無時無刻不思念自己的故鄉。

而此刻,他正輕聲吟道: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

篇八: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眼中的中秋。常常不明白,詩人爲什麼總愛把中秋和“故鄉”“團圓”聯繫在一起?也許是頭頂上的這輪圓月總能勾起他們的回憶吧。

小時候,每年中秋,爸爸媽媽總會把一家人帶回農村老家。白天,鄉間小路上清新的泥土味道,讓人精神爲之一振。晚上,親戚們圍坐在農家小院裏吃上一頓團圓飯,一大家子一起吃月餅,賞圓月。我和堂哥堂姐們在諾大的院子裏你追我趕,好不快活。頭頂上的月亮傾灑下一片柔和的光暈,籠罩在每個人的身上。

後來,哥哥姐姐們學業繁重,中秋節回到農村老家,晚上再也沒有人能夠陪我在院子裏瘋跑了。屋子裏長輩們聊家常的聲音很是熱鬧,但我卻倍感孤獨。能和堂哥堂姐們見上一面變的是那麼困難。一個人站在院子裏,頭頂上的圓月成了我唯一的“玩伴”,我追着月亮跑,卻怎麼也追不上。

今天一回到小區,微風吹動着我的碎髮,空氣裏混着桂花的香味。我突然意識到,又快到中秋了。去年過中秋時的畫面還歷歷在目:我和堂哥堂姐們在手機微信裏彼此聊着天。今年的中秋佳節,我特別期待:年紀最小的堂姐考上大學,邀請我們回老家一同慶祝。我們孩子們之間的聯繫終於不用再隔着冰冷的數據線。這一刻的期待,讓我突然有點理解了詩人眼中“月是故鄉明”的含義:只有在故鄉和家人一起賞月,那個月亮,纔是我們心中最美的,最明亮的!

我擡頭看向天空,一束月光散在我的臉上。這是那個照亮我和哥哥姐姐們玩耍時的明燈;是我孤獨時唯一的玩伴;是我和親人們重聚的見證頭頂上的這輪圓月包含了太多親情的千言萬語……

篇九: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月是故鄉明。”這個不講理的句子,卻以他非凡的感染力敲開遠行人的心房,把那一抹流光似水的月色悄悄點亮,伴隨思念和淚水一同流淌。

曾讀季羨林的篇章,他說他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以後就離鄉背井漂泊天涯,曾經到過世界上將近三十個國家。在風光旖旎的瑞士萊芒湖上,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萬頃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他都看到過美妙絕倫的月亮,美的動人心絃,震人心魄。老年時他住的是修林茂竹,綠水環繞的朗潤園勝地,景緻極好,有湖光山色,爲月做陪襯,婉約動人。閱歷如此之豐,見識如此之廣,而他心底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平原上,葦坑邊,那平平無奇的小月亮。原因昭然若揭,他所牽掛的,思念的絕不只是那月亮,鄉情的洪流推搡着他的心,讓他不受控制,隨波逐流。唯有那抹月光,如一葉小舟,支撐着他,讓他能逆流而上,迴歸源頭。

小時不識月,那月亮就是月亮,那月光也就是月光。那時,常常有機會走在村莊夜晚的小路上,隨姥姥去小教堂聚會,學唱頌歌,那些陰森可怖的夜晚都記不清了,隱進了記憶的影子,唯有那些月光清朗的夜晚,流光似水,在記憶中閃着斑斕的光芒。

那些夜晚,更多是在秋高氣爽之際,天高雲淡,月光柔和,繁星閃爍,月亮高懸在遠天上,有時鋒利如刀刃,有時圓滿如玉盤。月光一如既往的輕柔,彷彿被打翻的牛乳,毫不吝嗇地傾倒下來,把天地都灌滿,整個村莊都籠罩在茫茫的霧氣中,彷彿一處天外的隱居。平房和綠樹都在月光中靜默,偶爾有狗吠乍起,撕開月色的一道縫隙,又被茫茫的月光迷暈了,昏昏沉沉的睡去。

我這時往往會跑起來,腳底與粗糙的路面摩擦,撞擊,沙沙的抱怨聲響起來,很大聲。在一片寂靜中,加入喧譁的我很得意,胸口像風箱一樣鼓動起來,呼哧呼哧,振響在耳邊,於是全世界都是月光的緘默和我的喧譁。我和月光分享着同一個祕密。

月光把坑窪的沙土地面照的很敞亮,灰白的塵土色,被染成柔柔淡淡的白,如同一條冰清玉潔的霜路,我甚至疑心他真是霜而去俯身觸摸,只觸到了粗礪的砂土,我也是從那時真正理解“疑是地上霜”的奧祕。擡頭看月亮,靜靜的,隨着我的腳步在天際遊蕩,彷彿是我的另一個影子,我這時往往會跑起來,一邊飛奔一邊擡頭仰望。月亮始終從容地追隨着我,無論我跑得多快多遠。擡頭仰望時,月亮總是凝視着我,淡定從容地微笑。

那時是覺不出故鄉的美處的。灰撲撲的小村莊,冬冷夏熱,透着月光也美化不了的平凡,我向往去外面,去有新奇天地和光鮮景緻的地方去。

中學開始在外住校,兩週一回家,我幾乎每天都看到月亮,沐浴着月光,看它不斷由圓變缺又變圓。明明是同一個月亮,明明是同一束月光,給我的感覺卻是截然不同了,月光又冷又清,像上好的佳釀,香醇,辛辣,苦澀,而家裏的月光卻是香甜濃郁的牛乳。

今年夏天,有幸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賞月。躺在屋頂,一整片夜空便倒映入眼簾,深藍的天空如同打翻的墨汁,深深淺淺地在油畫上鋪陳。滿天星子閃動,那輪彎月金黃的,倦倦的灑下幾縷清輝,若有若無的微笑着,門前的樹林簇擁着茂密的樹幹,把那一小片天空包裹了半圈,儼然是一隻小小的港灣。這時,我的心裏感到熨帖極了,也像月亮一樣安然的微笑起來。彷彿是在外漂泊的遊子歸家,把頭靠在母親膝上,溫暖和愛心包裹着他,讓他終於能夠放下一切憂慮和惶恐,沉沉的睡去。

這一抹柔情似水的月光呀,待我長大成人,去往異鄉時,它就成了一條風箏線,把遊子的心和故鄉牽連起來,時不時帶來拉扯的酸楚和依賴的柔情,終有一天帶迷路的人兒返鄉……

篇十: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城市的夜,流光溢彩車水馬龍,讓我想起鄉下的夜,故鄉的夜。

故鄉之夜是靜謐安詳的。

兒時,我總是喜歡搬一張椅子,坐在庭院裏,什麼也不幹,只是呆呆的看着天空中那輪月,月光灑在我家的小池塘上,水面泛着粼粼的波光,照亮了漆黑的夜。螢火蟲打着燈籠在草叢中飛舞,池塘也不時傳來幾聲呱呱的蛙鳴,還有蟬不厭其煩地叫着。那時候的我覺得天空中月很大,很亮。

上了初中,功課十分繁忙,回家鄉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在城市裏,我也能總是看到月亮,要麼與霓虹交相輝映,要麼與車流互相賽跑,比起兒時故鄉的月光,總覺有些暗淡,有些浮躁,好像沒有那麼明亮,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我總是偏執地認爲,城市的燈光,滿街的繁華都抵不過故鄉那輪明朗的月。

在故鄉,外公總是牽着我,走在菜畦旁邊,我們依靠着月光走着。月亮就像是另一個陪伴我的好朋友,總是在身旁,我在哪兒,他就在哪兒,爲我照亮漆黑的夜,照亮前方的路,我和外公走累了,就坐在田埂上,我們一起談天說地,外公總是告訴我很多有趣的歷史故事,還有各種民間傳聞,我都是百聽不厭。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蜈蚣與蛇妖的故事。有一個書生要進京趕考,路過一片山林,在林子裏,他撿到了一條小蜈蚣,就把它放在火柴盒裏養着他,每天都給他喂點吃的。一天晚上,陰沉沉的像是要下雨,便留宿在山林裏的一個旅舍中,但是每天夜裏都有一個蛇妖要來旅社吃人。當天晚上蛇妖出來了,但是柴盒裏的蜈蚣出來了,它放出了一道金光殺死了蛇精,報答了恩情。

外公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一手拉着我,一手摸着我的頭,眼睛亮亮的,鬍鬚一翹一翹的,聲音輕輕的,讓我又驚奇又害怕,緊緊的依靠在外公懷裏,生怕月下竄出個妖怪。這個故事我已經聽了不下十遍,但仍津津有味。每天晚上,和外公散步,便成了我童年裏的一大樂趣,每天回來都是眼帶笑意。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幼小的我總是認爲,故鄉的月有一種魔力,能帶給我新奇、靈感、溫暖和快樂。

霓虹閃爍,燈火通明,城市的夜喧鬧歡騰,而故鄉的夜,故鄉的月,寧靜,恬淡,閒適,溫馨,讓我的心也沉靜美麗,還是在故鄉溫柔的懷抱中慢慢入睡吧,在夢中依舊呢喃:“月是故鄉明”。

因爲深愛,所以偏執!

篇十一: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古詩了吧!小時候,讀這首詩彷彿沒有什麼深刻的體會,長大後,才知道,那一輪月是故鄉的月,那種情感是一種愁,一種鄉愁……

李白筆下,無數個月,無數次思鄉。也許因爲他是遊子,纔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也許是他有着無數友人,纔有“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懷念;也許是因爲種種的顛沛流離,纔會有“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愁緒。那種愁,是一種鄉愁。

還記得蘇軾《水調歌頭》裏的那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嗎?我想,它之所以成爲千古名句,就是因爲這其中的月是故鄉的月。一輪明月高掛在天空,和點點繁星比起來,它可明亮多了。如此的璀璨,到底是有多少遊子的淚珠啊……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的那一聲呼喚,喚醒了多少沉睡在遊子記憶深處的那一顆歸心!望着家的方向,彷彿聽見了兄弟姐們的聲音,不禁淚如雨下。“受降城外雪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遠在邊疆的人們也許都與李益一樣吧,那種深深的懷念,是說不出的吧!“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盼着盼着,盼的是那一聲鐘聲嗎?船來了,故鄉就不遠了。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又有誰沒有一顆思鄉的歸心;又有誰沒有早些到達家的願望;又有誰能顧得了旅途的勞累或沉沉的睡意,而放棄闊別已久的家鄉呢?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君主,恐怕也不能吧!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霜晨日,馬蹄碎,喇叭聲咽。”“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也許只有故鄉的月才能代表他們深深的思念吧……

故鄉就是這樣讓每個人思念不止,無法忘懷!

回到故鄉,見到了多年未見的至愛親朋,見到了家鄉的古樹老宅,溪水潺潺。走在既陌生又熟悉的鄉間小道。聽着秋風吹過竹林,看着滿目蒼翠。一掃之前的思鄉之情,心思也愉悅起來。“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兒時的回憶又回到了眼前。入夜我們去盡情玩耍,怎麼能忘記那“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的美麗童年。藉着月色,仰望星空,父母告訴我們“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好多美好的回憶涌上心頭。

思人也好,思鄉也罷。月是少不了的。她高掛天空,或黯淡或閃耀;或滿盈或殘缺。不管怎樣,她一直都在默默地陪伴着每一個人。因爲我深深的知道“明月卻多情,隨人處處行。”

篇十二: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但凡是人類,都逃離不了一種情感,那便是鄉愁。身爲中國人,更是如此。我們似乎自打月出生,骨子裏就打下了那份揮之不去的愁緒的烙印。這份愁,讓蘇軾對月高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張九齡揮筆寫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李白在深夜徘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故鄉於我們,一直是精神上的一個地標。它承載着人們的思念,讓遠在天邊的遊子們找到情感的寄託。

然而,在這個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在這個本應更方便回到家鄉的時代,我們卻不禁迷茫了起來。

曾讀過一篇文章,作者向一個住在巴黎的老廣冬問起家鄉,他說他寧願待在巴黎。問他爲什麼,他回答:“因爲這裏比廣東更像廣東啊。”他說他上一次回國是2006年,家裏的親戚帶他去天河體育場。“好大啊!”他向我描繪當時的情景。“可這一切不像我認識的那個廣東了。”他說。他寧願回到自己在巴黎的店,回到那家電視裏永遠放着上世紀香港電影,電臺永遠播着粵語歌曲的店裏。“這裏比廣東更像家呢。”他說。

的確,這是一個高速前進的時代。存在於我們記憶中的很多東西都可能早已消失不見,或是成爲了我們所不認識的模樣。我們懷念家鄉,不僅僅只是懷念那一個地方,更是懷念那些純真美好卻又一去不回的少年時光,懷念那些曾一同前行的人。

終有一天,記憶中家鄉留下的所有痕跡將會消失。剩下的,唯有此情不變空悠悠。

篇十三: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何處都有月亮。但是,月是故鄉明。

童年時,我站在月光之下,亦可痛快玩耍。加上幾個要好的朋友,在小院中捉迷藏,你站在那,我躲在這。月亮不說話,靜靜地看着我們玩耍,只是用無限的光華,鋪成條小小的玉帶,引着我長大。月是故鄉明。

大些了,我躺在月光之下,亦可聆聽妙樂。爺爺搬着大鼓來了,“咚咚咚”得通了樂。爲我唱起了詞:“鐵如意……酣暢淋漓……”聲音如那雄獅出叢,低沉有力;唱高了,又如那黃鶯出谷,清脆悅耳。月亮不說話,靜靜地聽着爺爺唱詞,只是用無限的光華,鋪成條小小的玉帶,引着我長大。月是故鄉明。

幾年前,我坐在月光之下,亦可書寫奇丈。吸上墨,取來桌椅與筆,我寫起了隨筆。船與大海在詩歌中游蕩,等待最好的你出現;老桐樹落了葉,曾祖母走了,寥寥幾筆的記敘抒情亦是美好;行星與飛船在三維與思維中摺疊,科幻小說起了航。月亮不說話,靜靜地讀我的文章,只是用無限的光華,鋪成小小的玉帶,引着我站長大。月是故鄉明。

而現在,我伏在這考試卷上,不知可否再見到我那小小的月亮?夜很黑,如那幕布,罩住了我的樂趣與希望,罩住了我的月亮。在三點一線的學校生活,作業與試卷成了我們唯一的伴侶。興許你出來了,而我卻看不見你。興許我看見你了,而我卻不能欣賞你,只是匆匆地扭過頭去。興許我有時間欣賞你了,你卻變了樣,我也變了樣,只能淚眼凝噎,卻道不出一個字。興許道出了,又何用!

月是故鄉明,我愛的只是家鄉那輪小小的明月。不是學校的,不是他鄉的。我或許見過更大的月亮,或許去過更有趣、歡樂的地方,可每到夜晚,我無數的心緒,都只會被那家鄉的明月吸引走,我無數的思想,都只寄託在了遠處那輪小小的月亮上。我沒了月亮,或者是月亮沒了我,都會是無限的嘆息與悲傷。

一次又一次的,我會望向那個方向,指南針告訴我,星星告訴我,那是樂清,是樂清的一個不知名的小鄉村!但,卻是我的樂園,我的聖土。

無妨,我或許再也見不到家鄉,見不到家鄉的月亮。但繫着那北斗七星,繫着那無限土地。我的心,始終在家鄉,始終連着我的月亮與親人!月是故鄉明,或許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在悲痛是時的吟哦,或是頓悟中的歡悅。我愛,我的家鄉,我的月。我愛那“月是故鄉明”。

篇十四: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朱紫寒

“每個人都有故鄉,每個人的故鄉都有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

季羨林曾去過將近三十多個國家,看到過許許多多的月亮,這些月亮都是美妙絕倫的。可作者忘不了故鄉葦坑上的月亮,忘不了故鄉的月亮。

整篇文章都描寫了老季先生的思鄉之情。小時候的作者沒有見過山,也從未跟山聯繫。他會在黃昏的時候躺在地上數星星,擡頭看一輪明月。後來,作者離開故鄉,可這一走就是四十多年,他在許多地方見到了許多千姿百態的月亮,可唯獨思念家鄉的月亮。

平常的月亮在傍晚也是那麼美不勝收。那時還是靜悄悄的,時不時還有幾聲蟲鳴,天上的美月看這風景如畫的場面。書上說用山和水來做陪襯,比如”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正如蘇東坡所說的那樣“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總而言之,統而言之,“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每見到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都是故鄉那平平無奇的小月亮。

篇十五: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偉大征程的道路上,今天的新青年正滿懷愛國熱情,堅定信念、民族自信的道路上。

9月25日晚,孟晚舟在結束被加拿大非法拘押後,順利回到祖國。她在歸國的包機上寫下千字感言。

月是故鄉明,取自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見月思鄉,有追憶,有悵惘,有留念,有惋惜。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是一個人的心靈歸屬和寄託。中華民族幾千年,愛國主義始終是激昂的主旋律,愛國是永不過時的潮流,是激勵各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強大力量。青年的愛國情懷是新時代的最強音,新時代青年,我們應滿懷愛國熱情,爲了我們更加繁榮的未來,做出不懈的努力。

回首被監禁時的感受,她在感言裏說:“山重水複,不知歸途在何處”,選自陸游《遊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巒重疊,水流曲折,不知何去何從,這是她被囚禁時有過的迷茫。遠方,是歸途也是出發,而堅定的信念,是支撐我們歸途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內涵,是堅持理想信念,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1927年4月,面對反動派的劊子手,李大釗高呼“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英勇就義;1928年3月,面對敵人的生死威脅,夏明翰揮筆寫下“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壯烈犧牲;一路走來,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一個政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會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因此,廣大青年在理想信念上的客觀處境,是堅定理想信念不可迴避的現實挑戰。新時代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

“那一江春水,那一縷鄉愁”,在談到滯留他鄉三載的精神寄託時,分別選自李煜的《虞美人》和余光中的現代詩《鄉愁》,寫出了她在困境中的精神慰籍,真切地體現出她被囚禁時的民族自信。清朝末季,隨着對外戰爭的失敗,中國思想界逐漸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缺陷,從而喪失了原有的民族自信心並萌發了改變民族精神的要求。祖國今日的崛起無不體現一個民族由於認識到自己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的重要性。新青年的我們,只有堅定民族自信,才能將強國之志、報國之行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期待一年好景緻,再賞橙黃橘綠時”。這句佳句取自蘇軾的《贈劉景文》中的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孟女士期待着祖國日新月異,一年比一年好。72年的風雨征程,帶來了祖國的繁榮強大,如同陽光照亮了我們的未來。我們作爲新時代青年,是新生的力量,是朝陽,是祖國的希望,我們不能忘記毛澤東主席對青年的寄語,“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在祖國的未來發展裏,新時代青年,用我們的力量書寫更繁榮富強的祖國。

今天的中國,正闊步走在繁榮昌盛,欣欣向榮的路上。今天的新青年,朝氣蓬勃,正充滿着青春活力。

篇十六: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太陽落下了天空,月邁着輕快的步子,踏上了天空。微涼的月光在淡青色的天空中傾斜,皎潔而素雅。

青中帶紅的棗子在深褐色的枝頭上星星點點地綴着,樹枝因重量而微微彎曲着。奶奶身穿一件白色的涼衫,一塵不染,上面淡青色的花紋都已微微發白。她手持着一根細長竹竿,一手提着一個斗大的竹筐,蹣跚地來到棗樹下。她將大筐輕輕地放置在地上,仰起頭,笑盈盈地望着樹上結滿的青棗子,接着用竹竿用力地敲擊着樹枝,卻又小心翼翼,避免樹枝被打折。一顆顆棗子在樹枝上抖動了幾下,就哧溜一下滾落進筐裏,一層兩層三層,棗子越積越多。我則負責撿漏,揹着小筐,輕巧的蹲下身子,撿起地上遺落的棗子,隨手丟進籮筐中,邊撿邊哼着歌謠,很是愜意,直至光逐漸退隱變淡、形成黑夜,工作停止。

那時的我不喜歡吃棗,剛打下來的棗是沒有甜味,但奶奶總是挑最大最紅的棗子,用井水一個一個仔仔細細地洗乾淨,再浸泡在冰涼的井水中冰鎮了給我吃。我們一起坐在小巧的竹椅上看着月亮,吃着月餅和棗,思念着遠方的親人。

那時的月亮是那麼的鮮黃,那麼明亮、美滿。

如今,我跟隨着父母來到城市,視線逐漸被鋼鐵叢林所吞噬。玻璃窗明明暗暗,筒子樓重重疊疊。我耳邊是呼嘯而過的風,眼前是川流不息的車流,再也聽不到清脆悅耳的鳥鳴,見不到潺潺流淌的溪水。我有點想念那份美好與純淨了。那時的日子慢的讓人沉澱,而現在的時間快的讓人抓狂。

又是一年中秋,桌上放着媽媽從超市裏買來的包裝精美、碩大圓潤的臺灣青棗,洗淨一口咬下,發出清脆的“咔吱”聲,乳白色的汁水充滿整個口腔,好甜啊!吃着吃着,我忽然有些難過,雖然買來的棗子個個甜脆多汁,但已經沒有那種好不容易有一個是甜的,這樣的驚喜和幸福了。我校想念奶奶的那棵老棗樹,它是否已經被砍下當柴火了?自從我們走了之後,奶奶就再也不打棗了。

緩緩地撥着奶奶的號碼,一長串嘟聲讓我一次次失望,又打了一通過去,等待着那萬水千山外的小角落裏最愛的人接起。終於,熟悉的聲音響起,心中涌起一股熱流,一陣酸楚,一陣嗚咽。“奶奶,我想您了。”

我好想回到奶奶身邊,再看看那個月亮,那個最圓最亮的月亮。

何處寄鄉愁?

此心安處是故鄉。

篇十七: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異國他鄉的月亮再美也比不上家鄉的微弱燈光;明媚清澈的西湖水,也比不上家鄉的多蘭湖;美麗的青草綠地,也比不上家鄉的那一抹淡淡的綠。

思鄉,是亙古不變的話題。老舍雖在身居巴黎,但永遠不會褪色的,是北京的風土人情,是那一個個市民大聲吆喝,是馬車伕那枯黃的臉龐。故鄉,雖然比不上外國的大城市,但還有一份獨特的感情;思鄉的情感,讓蕭乾的好友,遠在美國,即使身在他鄉,也還想要一顆家鄉的棗核。

就因爲這份思鄉的深情,這份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風景的眷戀,所以每一個遠遊的遊子都想方設法要回到自己的故鄉。那走過的熟悉的街道,那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溪。都能使遠遊的人,想起家鄉,思鄉之情便會油然而生。也許將來遠在異國他鄉,也滿心驕傲的懷想家鄉的風光。

香醇的桂花糕,醇厚的桂花酒,滿城的富麗風光。這些還比不上一束家鄉的暗淡月光。詩人杜甫在這淒涼的季節裏,面對天邊的玉盤,獨有情懷。一束月光照在地上,湖畔映射出一個潔白的月影。這個激情的夜晚,不由地感嘆美麗的家鄉。所以回家並不只爲了看看那一輪明月把?那是一份偏執的情感,記在了聖人的心上,也深深刻在了所有的華夏人民的心裏。

千古風雲變化,思鄉的名句不在少數,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就勾起了多少遠遊的人對家鄉的美好回憶。詩仙李白,即使身在他鄉,夜晚也會擡頭看看月亮,想起那遠方的家人。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充分表達了他獨在異鄉的那種離鄉之愁,思念親人的無奈

他鄉許多的美好,並非我們看不到,並非我們不選一張留在心中的底片,只因它激盪不起心中的漣漪。

月是故鄉明,因爲熱愛,這裏的風景總是最動人,因爲熱愛,這份情感總是讓人流連……

篇十八: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有一股清泉緩緩地在流淌,它攜着皎潔的月光,香甜的月餅,動人的故事,慈祥的笑容,歡快的笑聲……一起緩緩地流淌過我的心頭,滋潤我的心田,最終在池塘邊的大榕樹下平靜,平靜……

又是一年中秋時,我回到魂牽夢縈的故鄉,然而這早已是物是人非。

夜晚,我蹲坐在兒時小小的板凳上,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月亮,想象着爺爺一直在身邊,一直在身邊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爺爺說過的,八月十五中秋夜看月亮會發現玉兔搗藥的影子。但是,爺爺啊,爲什麼今晚的月亮那樣悽清?還散發出幽幽的銀紗般的光芒,是玉兔的藥罐打翻了嗎?眼前一片水氣,接着便模糊了……

來到池塘邊的大榕樹下,坐着爺爺用木頭做的小凳子,往昔的情景仍歷歷在目。

我調皮地騎在爺爺的肩上,邊走邊唱。爺爺拎着我的小凳子,樂呵呵地擡着我一起來到這棵大榕樹下。在這裏,爺爺會靠着大榕樹午睡,而我會爲爺爺唱歌,唱爺爺最愛聽的《童年》“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爺爺工作很辛苦,每次一首歌還沒唱完,他就已經開始打鼾了。我會調皮地拽爺爺的鬍子,爺爺幾乎每次都是疼醒的,然後笑眯眯地問我爲什麼要拽爺爺的鬍子,我隱約記得我是這麼告訴爺爺的:“爺爺,聽別人說,鬍子裏有好多故事!”“好!爺爺給你說鐵棒磨成針的故事。”

草叢裏的窸窣聲不由地使我的耳畔再次迴響起《童年》,眼前也浮現出一個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故事人物。爺爺的諄諄教誨也深深刻入我的心裏。

離開大榕樹,孤月當空竟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雨點打在發間,像爺爺撫摸着我的頭;雨點打在臉上,像爺爺用蒼老的臉龐蹭着我稚嫩的臉蛋;雨點打在身上,涼涼的,像爺爺爲我搖扇的習習涼風。是爺爺的淚,是遠在天堂的爺爺的淚!被病魔折磨了一年半的爺爺終於還是在去年中秋後永遠地離開了我,離開了他疼愛的以及愛他的乖孫女。多少聲的“爺爺”換不回您一聲“乖孩子”,多少天的徹夜未眠換不回您的一夜人間,多少淚水換不回您的一次回眸!

爺爺,這個中秋的月亮不像詩中所寫“月是故鄉明”;這個中秋的月餅也不像往年的那樣香甜;只是這個中秋的清冷似乎更深了……

篇十九: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家·國·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此時中秋,舉國歡慶。

同家人賞一輪明月,品一席月餅,聊一聊過往趣事。能享受這一份國泰民安,真乃一大幸事也。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能與家人團聚,安靜地欣賞明月,是因爲有我們的戰士正在保家衛國,有我們的警察正在爲人民服務,有我們的醫生在救死扶傷……有各行各業的人正在兢兢業業地工作,我們才能歲月靜好。我們要感恩他們,感恩我們繁榮而強大的祖國。

放眼全世界,又有誰能像我們幸福安康地享受中秋佳節呢?看看阿富汗、伊拉克那些飽受戰亂之苦的國家,每天戰火紛飛,硝煙瀰漫。那裏的人民羣衆飽受戰亂之苦,他們或許在漫漫長夜中正對走散親人低聲訴說着無限的思念,或許在驚慌飢餓中正向明月訴說着自己和家人悲慘的遭遇,又或許在連綿戰火中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想他們這時只能對着明月空悲嘆。他們也想和我們一樣擁有一個強大的祖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多少醫護人員藏在心底的話語啊!曾經的吹哨人李文亮,爲了人民爲了祖國不惜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患有漸凍症的張定宇,爲了人民爲了祖國堅持工作;上有老下有小的鐘小鋒,爲了人民爲了祖國在一線奮戰60天;耄耋之年的鐘南山院士,爲了人民爲了祖國任勞任怨。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奮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我們或許還在擔驚受怕,我們或許還在心驚膽戰,我們或許還在還在忌憚着疫情的可怕。如果沒有祖國的號召與組織,我們沒有機會放心地欣賞明月。這一切美好,都歸功於我們繁榮、昌盛而強大的祖國啊!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在享受着中秋佳節的快樂時,更要對我們的人生進行思考。我們新一代少年要在身處逆境之時,充滿自信,自強不息;要在獲得嘉獎之時,從善如流,不驕不躁;要在受外界干擾之時,刻苦耐勞,臥薪嚐膽;要在面對危險之時,勇於承擔,以身作則;要在取得成就之時,感同身受,知恩圖報。新一代的少年們,爲了我們盛大的前程,讓我們行動起來吧!新一代的少年們,爲了祖國繁榮的未來,努力起來吧!

中秋佳節明我志,一輪皓月照我心。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我驕傲,我享受着中秋的快樂,我擁有強大的祖國!

七(7)班丁才雅

篇二十:月是故鄉明讀後感

清冷的夜,只有明月。

深夜不能成眠,短夢迴出。透過窗戶的月光射到牀上,似乎一股秋宵寒意一擁而上,在迷離恍惚的心情,像是鋪上了層白淨的濃霜,定神一看才知是月色。

這月色吸引他擡頭一看,一輪月亮正掛窗前,像是銀盤嵌在空中,灑下一片銀光,在朦朧中陶醉。珍藏月光,珍藏這撩人心緒的千古絕唱,因爲只有月光能聽懂他的心聲。秋夜的天窗是如此的明淨,秋月是清冷的,也是孤獨的。

想着想着,頭漸漸低了下去,浸入沉思中。

白日奔波忙碌,也沖淡了離愁,到了夜深人靜時,思鄉之情,就難免一陣陣,在心頭泛起波瀾。

翹首凝望這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低頭思故鄉。

想起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漂泊他鄉的遊子,再堅強,想到故鄉,也會鼻頭一酸,她的素雅與皎潔,淡泊與寬容,感動了遊子的靈魂,牽動了他們心底柔軟的深處。那明月,流露的,是真情實感。遊子在這邊仰望明月,思念家鄉的親朋好友,他們在那邊,望着明月,思念着你,在用月亮聯繫着,月亮,便是夜晚的空中,最重要的那個角色了。

明月不僅是明月,還是人們生活中無法不可缺少的事物,永遠不能缺席,寄託那份沉甸的思念。

這應該便是明月的意義吧!他面對明月觸景生情,那份濃厚的思鄉之情,也就久久無法褪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