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載體議論文

我們爲什麼看春晚作文

本文已影響 11.63W人 

春晚作爲全世界華人的期盼,連結起的是一段思鄉情,一段全家的記憶,一段屬於每個人的歲月時光。更重要的是,春晚建構了全球華人的一份“身份認同”。

我們爲什麼看春晚

而這種身份認同的載體是“晚會”。晚會,把情愫外化、呈現給我們。同時,我們反向支持起了晚會的存在——在身份認同的感召下,一碗餃子,一臺晚會,伴着窗外或多或少的鞭炮聲,“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晚的節目構成,也是一場“圖像的盛宴”。當然,還包括“聽覺的盛宴”。

最近一兩年,虛擬現實的引入,讓春晚氣象更新。許多現場觀衆看不到的虛擬特效,在大熒幕上盡收眼底。在商業模式上,這樣的對消費羣體的劃分,是科學而必要的。

我們爲什麼看春晚,或許正是因爲“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知道,遠方的“一家人”,可以在屏幕的媒介下相聚。換句話說,不在於晚會演了什麼,而在於和誰一起看;或者說,不在於和誰一起看,而在於和誰同時“看到了”。這樣的心理,可以參見深夜“點歌”節目的盛行機理。

今天單從圖像的建構上談談春晚。

最近在看一部跳躍性思維極強的一部《圖像的生與死:西方觀圖史》。裏面關於圖像的意識形態建構的話題僅僅談了幾頁紙。而我,作爲“建構主義”的“年輕信徒”,願意談談這方面的內容。

首先,春晚儘管屬於一種“實體”,但電視屏幕,無疑是“圖像的”。

因此,如何通過圖像等因素(合稱多媒體及其他因素)影響受衆,成爲了春晚策劃者、導演、現場轉播人員的任務。

如何將“情懷”分解爲圖像與聲音,以及各種形式的“互動”,成爲了晚會策劃的邏輯任務。或許導演可以不想這麼細,但是把各種因素條分縷析,是提高節目質量的手段。這正是學者的任務。因此,額外扯一句,產學研結合,喊了這麼久的口號,實在有實施的必要。

那麼,建構起了良好的內容,是我們觀看春晚的唯一理由嗎?顯然不是,這是由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方式造成的。額外扯一句,這種提問方式,在引導式採訪當中,可以略微應用,效果出奇地好。

觀看春晚,基於一種華人的“聚合性”,以及跨年的“儀式感”。

以前文章提到過,要專門討論儀式感的問題。這裏作一點簡述。

儀式感的核心,在於“對改變的價值認同”。這是我當下思考得出的不成熟詮釋。比如,畢業典禮、春晚這類“儀式”或“有儀式屬性的”活動,都是基於一種時點爲中心發散開來的“邏輯圓錐”的“價值認同”——重視與懷念。

這是看春晚的第二點理由——維持儀式帶來的價值認同。

總結一下,看春晚,一方面是維持價值認同,另一方面是維護文化建構(文化紐帶)。而“圖像”,是春晚不可或缺的媒介話語。多媒體配合下的圖像建構,構成了一種華人界的“強聯繫”。

讓我們一起跨年吧。

諸位,提前預祝新春快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