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一

有得必有德作文

本文已影響 9.61W人 

我們應有道德。

有得必有德

因爲我們是人,而不是動物或者機器。動物每天想的只有生存和延續,大都受本能驅使而行動,依賴於感性思想;機器每天想的只有如何得到最大的利益,當然是受人給它的程序影響,依賴於理性思想。如果人變得像動物,那麼不用擔心,在文明社會抱有這種想法,貪圖一時快樂的人,他們的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會在這艱難困苦中回頭是岸;如果人變得像機器,那麼就不妙了,因爲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多過得很滋潤,甚至招致他人紛紛效仿。正如蘋果總裁庫克擔心的,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

所以我們應在感性與理性之間找到一條中庸之道,它便是道德,是一種適應人類社會的處世方式。

道德體現在有價值觀。人有價值觀,因爲他們有所追求和看重,因此有所取捨,而不是像機器一樣事事追求利益最大化。那我們就要爲價值觀放棄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於你怎麼想。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而他選擇了捨生取義,是因爲他“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正是舍義之舉。不是說有道德就讓每個人重視道義,而爲價值觀放棄一切。畢竟,生命是自己的,在踐行價值觀時也應秉持中庸之道。即使你捨生取義,黃浦江上也不會颳起“萬古悲風”。可以取生,但必有所舍。如果像機器一切都要得到,反而自取滅亡。

道德體現在有同情心。有一個大學做了實驗,讓學生們觀看人痛苦的視頻,一半以上的人表示他們看時也感到了痛苦。這正是因爲同情心。在道理上被折服,在情感上被動搖,纔會產生同情,接着纔有幫助他人的行爲。而面對跌倒老人時,你會伸出援手嗎?我建議你打開攝像頭並伸出援手,所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很重要,但你也不知道對方的情況,所以有同情心而不氾濫,在動情的同時仍保有理性的思維。這樣才能在同情心的催進下,弘揚優良的社會風氣,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由上可知,價值觀和同情心看似讓人放棄了很多,但卻都在最後收穫了最好的結果,看似不顧後果,實則心存高遠,不斷邁向“明明德於天下”的目標。收穫了物質上他人給予的“得”的同時,內心也因持有並踐行道德而有所“得”,可謂一舉兩得。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爲英雄,但我們都可以心存道德,放下自私,讓存於四書五經上的陽春白雪,成爲我們身邊的下里巴人。內心有德,人生必有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